政府喊出「2030雙語國家」後,各縣市公校掀起「雙語熱」。愈來愈多學校推雙語,但誰來教、教什麼、怎麼教等,都是問題。近來因推動雙語教育政策,也開始嘗試將「課立優」(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簡稱CLIL)應用於英語教學中,它強調學科與第二語言並重,以內容驅動第二語言的學習,也可以經由習得的第二語言學習到更多的內容,可視為通往雙語教育的進路。但實際發現,「課立優」對英語教師來說卻有不少的挑戰。
根據目前國內的中小學教學現況,雙語教育的「課立優」在資源豐富的大都會可能較易實施,而在偏鄉所面臨的挑戰相對地較大。例如南部偏鄉的一位資深英語老師,在學進行以「課立優」教授義大利麵的課程。課程是在國三會考結束且畢業前實施,那時沒有進度壓力,可以有比較彈性的內容。因為學生通常喜歡吃,所以就投其所好來個異國料理融入英語課裡。這課程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有許多動手做的活動,來降低學生對於英語的恐懼和排斥。
此外,活動內容根據學生的學習回饋可歸納幾個優點:一、「課立優」活動主題具原真性,反映生活真實情境。二、「課立優」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感。三、「課立優」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四、「課立優」除了提升學生外語學習外,亦可增進學生對於異國文化之瞭解,並發展學生生活技能,如烹飪。
偏鄉學生比較單純,對於這類「課立優」課程覺得很新鮮。大多數學生認為很有趣、很好玩,跟平常的課本上課內容不一樣,很希望能再上更多類似的課程。但是,此類課程需要任課教師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在課程設計上做安排與巧思。重要的是,授課教師需要有足夠的專業先備知識,才能設計符合自己學生學習需求的課程。
其次在這活動學生遇到最主要的困難問題,就是英語基礎單字量的不足,特別是在小組上臺報告,大約一半的學生表示,上臺口頭報告對於他們是亟需突破的障礙。這位老師指出,之後要操作此類課程,教師需要提供更多時間協助學生上臺口頭報告之準備,包含基本的句子結構及重點單字詞。
國外的文獻也提到,「課立優」常為人詬病在於施行時有「選樣偏差」(selection effect),即學生大多是英文程度本來就比較好且家庭社經背景佳。另外,在臺灣的國中階段,學生必須面臨國三畢業前的會考壓力,用英文來上數學、社會、自然等考試科目,對於原本考試學科程度不好及英語程度不好的(偏鄉)學生,更是個挑戰。在一般的國中教學現場,「課立優」僅較能推行藝能科目,如體育、綜合活動等,透過課堂實作方式促進學生對於英語之瞭解。然而,這些藝能科目教師是否具備足夠的雙語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