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波中小學「國際化」潮流中,除了風口浪尖的雙語教學之外,還有以下兩個「時尚」。
自教育部第一本「國際教育」白皮書問世算起,國際教育已推動超過10年。2020年,教育部頒布《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2.0》,與以往不同的是,過去偏重在教室中學習國際教育,性質較屬於課程的學習,而今卻是大幅著重國際交流,包括帶學生出國參訪或歡迎國際夥伴學校來臺灣參訪,以及臺灣的學校去外國設校或招生,外國的學校來臺灣設校或招生等,無論性質或範圍,顯然寬廣許多。
目前各縣市學校響應國際教育2.0,最熱門的行動是許多認真辦學的高中校長「爭先恐後」地與英國、加拿大、美國等高中,簽定合作備忘錄,辦起雙聯學制。然而,細細追究,所謂「雙聯學制」,根本是掛羊頭賣狗肉。說穿了,這些英語系國家的學校算準了我們的崇洋心態,賣「課程」給我們,讓臺灣的學生透過線上,以及寒暑假到該校去修他們的課程,以英文(性質如同臺灣的國文課)和人文社會學科為主,至於數理科目,許多都可以用臺灣修課的學分抵免。
這裡頭有什麼問題嗎?問題可大了!我們正值「國民(基本)教育」階段的學生,實際上是在學習這些國家為他們的國民所設計的課程,尤其是不能抵免的、具有獨特文化或國家認同的人文社會科目,這便容易出現認同混淆或衝突的問題。
此外,美其名雙聯,實際上只是單向地,由我們的學生修他們的課而已,因此,應該正名為「雙文憑課程」。事實就只是臺灣學生捧著鈔票,或許還夾帶著公部門的補助,買這些學校的課程,以及最重要的「商品」,號稱該國大學會認可的高中文憑。
目前在競相引進外師之餘,各縣市政府較量的新項目,就是紛紛成立上述名實不符的雙聯學制,除了必要的辦學經費補助之外,還夾帶不少資助學生出國交流的各種活動,在疫情過後,或許將出現絡繹不絕的景況。值得注意的是,什麼樣的家庭會讓孩子就讀這些特殊專班,並讓他們在寒暑假出國修學分呢?其實,這些家庭多半具有很好的國際連結,而讓孩子將來到國外讀大學,本來就很可能是期望所在。政府為了政策目標,支持這些專班學習活動,並在校園中有意無意間獨樹一幟,其中所凸顯的社會不正義,也值得關切。
最後則是英檢,這是意外地由蔡英文總統隨興引發的話題,後續發展還待觀察。
說實在的,英檢確實可以和「國際化」有所關聯,尤其是參加來自西方國家所推動的英檢,例如「多益」(Test of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OEIC)、「托福」(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TOEFL)、「雅思」(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 IELTS)等,確實都能與國際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