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落實「十二年國教」的關鍵在於強化學校的中層結構

2022-02-14 05:50

? 人氣

以上這等景象,真的很美好,但很可惜,就多數學校而言,常是「曇花一現」,甚至是「鏡花水月」。癥結何在呢?一言以蔽之,那些新增的專業工作,幾乎都以「任務」來設定,並非體制內的「職務」,因此高度仰賴「對的人」,願意「犧牲奉獻」;這兩個條件能湊在一起,不容易,要持續不墜,更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凡在臺灣的教學現場待過一段時間的人就會知道,所謂「任務」,就是大家輪流做,通常一學年輪替一次;或者主任、校長來套交情,給長官一個面子而做。以上兩種情況,占了極大比例,而頗為罕見的才是個人基於教育熱忱,願意犧牲奉獻地做。再者,因為是「任務」,除非有上級來文指示可減免一週上課時數若干節課,否則一概是外加的,在此情況下,自然就屬於無任何酬勞的「義務」或「良心」工作。由於「良心」太難得,只好當成每人每年輪替的「義務」來操作,導致「任務」執行效能不彰。

這些年來,政府一直強調經濟暢旺,財政富足,為何不關注與提撥經費,消除教學現場這種積弊已久的怪現象呢?推動新課綱前,教育部曾經委託研究,推估在新課程綱要架構下,學校師資人力應如何調配,才足以落實改革的理想?在考量「課程設計」、「社群運作/課程領導」人力,以及各種類型課程的教學人力、引導學生規劃學習生涯的諮詢人力後,按照學校規模大小,理應適度增加為大約1.1-1.3倍的員額。不過,這些由政府委託的研究案,其性質通常是用來回應「有政府,在做事」而已,研究案完成之日,即是束諸高閣之時,罕見成為政策推動的參考。

於是,我們便看到新課綱實施之後,中小學教師面臨必須超鐘點的過勞問題。教育部為了緩和人力不足情況,因應措施卻是將每人每週法定超鐘點的上限調高為9節(參見:〈新課綱實施第二年,高中已注定人財兩失〉),這就是教師們的「雇主」用心良苦之所在!

目前在中小學教學現場已經形成的「中層結構」,雖然鬆散,卻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彌足珍貴。教育行政主管機關應該順水推舟,將「任務」轉變為「職務」,透過制度化來規範各個職務的權利與義務,以及專業工作標準,藉以強化專業效能,支持與引導教師的教育熱忱。如此所形塑的21世紀臺灣教育專業全新隊形,才足以打造更優質的學習環境,為臺灣的國際競合力厚植堅實的根基。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