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民欣賞的是堅持自己理念,有想法的民意代表。如果因為迫於壓力就改變主張,這種民代必將受到選民唾棄。」一手推動法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前法國議員比內本身是5個孩子的爸爸,也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的選區裡最主要選民都是天主教徒,但他並未因此害怕碰觸同性婚姻議題,相反的,法國的同性婚姻法案就因為他,才能在短短的6個月內從提案到表決通過。
比內(Erwann Binet)25日受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和婚姻平權大平台邀請,來台分享法國在2013年推動同性婚姻修法的經驗。同樣也受邀出席的民進黨立法委員尤美女詢問,反對同性婚姻合法的團體甚至發起罷免案,讓支持同婚的立委差點被罷免,殺雞儆猴的作法讓很多支持同婚的立委不敢公開表態,「連總統也被綁架」。她好奇在場議員是否有相同經驗,又是如何面對這種壓力?
對此,比內表示,他的選區內大多是天主教徒,有支持同性婚姻也有反對的選民,但反對同婚的選民也支持他,「因為比起牆頭草政客,選民更欣賞堅持立場的政治人物。若迫於壓力改變自己原本堅持的立場,這種民代必定會遭到選民唾棄。」
「任何人都沒有權力,阻止兩個相愛的人結合」比內力促修法保障「愛無歧視」
過去,以天主教為國教的法國曾視同性戀為不可饒恕之罪,隨著時代演進,法國政府逐步撤除對同性性行為的罰則,和對同性婚姻的限制。1999年,法國國會通過「民事互助契約法案」(PACS),給予同性伴侶「民事結合」的權利,但收養子女、伴侶共享監護權等部分,卻有受到婚姻保障的異性伴侶才能享有,同性伴侶等於受到法律歧視,僅有次級地位。
2012年法國左翼社會黨的總統奧朗德(François Hollande)一上任,立刻積極推動讓同性戀者也能享有無歧視婚姻權利的法案,保障同志伴侶能收養子女,共享監護權,引發國會保守勢力強力反彈,比內就是在當時扛起了法案報告人的重擔。在法國立法程序中,法案報告人必須召開法案辯論會,爭取各方對法案的支持,法案能否順利通過,報告人是相當關鍵的角色。
比內說,當時他鼓勵同志伴侶上媒體分享自己的經驗,也鼓勵父母是同志的小孩現身說法,告訴大眾雖然由同志父母帶大的他們其實與一般人無異,「扶養、教育小孩需要的是愛與責任感,許多法國的同志父母已經證明,他們有能力給小孩良好的生活環境,沒有理由反對同性戀收養子女。」
此外,他也邀請加拿大、英國等國會議員敘述自己國家討論同性婚姻的過程,那是第一次有外籍國會議員在法國國民議會發言。「這對反對派來說很重要,透過其他國家的經驗分享,讓反對的團體知道,同婚合法後,社會沒有崩壞,災難也沒降臨,爸爸媽媽還在,婚姻的意義也沒有改變。」
比內也提到,法國在推動修法時,國內的反同婚團體經常危言聳聽,說同性戀父母會養出同性戀孩子;同性伴侶領養小孩只是「一時興起」,把小孩當玩具,玩膩了就丟。還有團體宣稱,修法將「父母」改為「雙親」後「爸爸媽媽就不見了」。比內聳肩笑笑,這種荒謬的歧視很快就不攻自破,法國的同志父母也證明他們絕對能給小孩最好的成長環境。反觀有些反同父母為了展現自己是「優良家庭典範」帶著小孩上街抗議,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做法,孩子不知道抗議的原因,只知道要反對同志,久而久之造成孩子對同志的敵意,讓社會更加分裂。
反對同志的是人,不是神。神的博愛不因性傾向而有別
無論在台灣或法國,宗教團體都是反對同婚的一大力量,他們強調婚姻應是「一男一女的結合」。但身為天主教徒的比內卻不認同。他說,自己從14歲就開始反抗歧視,對他而言支持同志人權和同性婚姻也是對抗歧視的一部分,他相信神對人的愛,不會因為人的性傾向而有差別,反對同婚的不是神,而是宗教高層,「我不願意服從的是宗教高層的私人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