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正煌和林智堅的麻煩當然不是個人惹出來的,當年的指導教授、現任國安局長陳明通也得負很大的責任,得過且過,多少督導不嚴謹。陳明通提出4000字聲明(7月23日),頂多顧左右而言他,堅持兩人「毫無抄襲問題」。他的長篇大論(有些段落吹噓自己的研究)其實並未替林智堅解危,還越描越黑,弄不清楚自己也犯了學術倫理的禁忌。
陳明通明知余正煌和林智堅用的是同一套數據(「MSRC精湛民意調查顧問有限公司」進行的民調結果),卻允許他們各寫一篇論文。跟他「一魚多吃」的主張相反,這正是美國學術界期期以為不可的salami slicing(切香腸研究)。簡單説,「切香腸研究」是把一套相同數據切割成小塊,再各自寫成一篇論文,企圖在期刊發表上以量取勝。
在美國,學者一旦被發現操作「切香腸研究」,大學會認為她/他敗壞期刊發表的規矩,違反學術倫理,在升等時不見得能以量討好,更可能在質上遭守質疑(一篇完整紮實的論文總比小論有較好的機會在頂尖期刊發表)。作為指導教授,陳明通的手法明顯方便行事,無視「切香腸研究」的倫理偏差。
余正煌的研究分析以林智堅為對象,林智堅的則把自己換成蔡仁堅(所謂的C,他是A,許明財是B),但是兩人用來分析的數據是完整的一套。根據林智堅的附錄(頁70-90),余正煌的數據全部包括在林智堅的數據裏。不幸的是,陳明通事前看不出問題所在,事後又大言不慚,責怪他人對林智堅的抄襲是「完全去脈絡化的説法」(2022年7月23日),一付天下本無事的淡定。
其實,在指導林智堅,並擔人余正煌的口試委員過程中,去脈絡化的,正是陳明通自己。林智堅有多無知,陳明通就有多無耻。他的無耻在於,鼓勵余正煌和林智堅分别寫一篇不是完整的論文,甚至縱容相當程度的雷同,漠視兩人使用的數據根本並非各自獨立。分拆數據,就稀釋了脈絡在解釋結果上的力道。
我們雖然没有直接證據,一個合理的推測是,余正煌的論文已經幫林智堅的論文打好架構和分析路徑,也難怪兩人的論文在數據分析方面,除了主角不同(由林智堅換成蔡仁堅),許多變項幾乎一成不變(第三章的表排列和文字内容大致没兩樣,數字倒是不同)。不論分析或寫作,林智堅可以如法泡製,頂多換湯不換薬,不須太多思考或想像,亦即文本和想法的移植運用,雖然没有大量一對一的直接抄襲,卻似曾相識。
理由無它,當林智堅分析蔡仁堅在2014年新竹市長選舉所扮演的角色時,他可以參考余正煌如何分析林智堅自己。一個很明顯的道理是,相關的變項在問卷中的答案都相互排斥,例如,選了林智堅,就不可能選蔡仁堅,反之亦然。具體説,林智堅所佔的百分比越大,蔡仁堅的就越小,總有個此消彼長的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