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文理學科失衡的臺灣教育

2022-10-24 05:50

? 人氣

也許,此刻臺灣應該重視更多學生早就失去人生目標與學習動力的問題。當臺灣少子化效應越來越明顯時,數量過多的大學印證了「考不上比考上還難」,大學為了吸引學生就讀,畢業門檻也會越來越低,最後變成進的來就保證一定能畢業。在少子化越來越嚴重的時代,政府只注重半導體的重點培育,而忽略整體教育體制的處境,最終只會讓更多產業在人才缺乏之際加速消失。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美國依利諾大學英語和教育學教授Gerald Graff撰寫的They Say/I Say: The Moves that Matter in Academic Writing提到:「當然,批判思考與寫作的確比任何一套語言知識要來得深入,因為它需要你質疑預設的立場、發展有力的主張、提供支持的理由與證據、考量反對的論點……等等。」歐美國家的教育體制裡,早就具備了最基礎的人文訓練,就是批判思考,這也是臺灣教育長久以來最缺乏的元素。我們強調學生必須知道標準答案,所以很多教育時間,都耗在強迫學生死記,就像老師要考古文默寫那樣(五、六年級以上都懂),竟然連化學週期表或者數學公式也是要求學生背誦甚至默寫。

大學升學考試。(林旻萱攝)
筆者強調學生必須知道標準答案,所以很多教育時間,都耗在強迫學生死記,就像老師要考古文默寫那樣。(資料照,林旻萱攝)

只有人文教育能夠引導學生思考,小至自己的人生想做什麼,大至複雜的代理孕母或自由墮胎等倫理問題,甚至是臺灣到底要統一或獨立都在批判思考領域裡面。思考然後做決定,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可是很多學生就像進入便利商店那樣看到了琳瑯滿目的飲料,卻患了選擇障礙症,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了。

雖然臺灣的教育改革提倡很久了,但是我們一直離不開填鴨教育的魔咒。而且我們的教育體系還是趕不上歐美國家的批判思考訓練。多數學生在課堂上都很安靜,不像歐美的學生拼命舉手問老師問題,甚至我們很難在課堂聽學生搶著發言。臺灣的老師餵給學生吃什麼,學生就照單全收,卻不會在上課時提出問題一起討論。教育不能只看頂尖學校出了多少工程師或醫生,因為這正是用盡一切方法要達成目標的補習班所用的方法。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