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文理學科失衡的臺灣教育

2022-10-24 05:50

? 人氣

總統蔡英文(左二)與清大校長賀陳弘在清大半導體學院揭牌典禮上,共同高舉代表「活才」願景拼圖。(圖/國立清華大學提供)

總統蔡英文(左二)與清大校長賀陳弘在清大半導體學院揭牌典禮上,共同高舉代表「活才」願景拼圖。(圖/國立清華大學提供)

在臺灣,大學的人文科系通常給人的印象,是數理不好的學生去讀,而且,一般而言家長不會鼓勵學生一開始就選人文科,特別是因為將來畢業後很難找到好工作。《聯合報》也曾報導〈文科無用論/理工學院嫌文學院是拖油瓶——臺灣功利害文科生工作少〉。有人說,中國清朝自強運動以前都是重人文輕理工的,但是自從中國經歷了西方國家船堅砲利的鯨吞蠶食之後,中國開始覺醒了,所以開始轉變政府的教育政策成為重理工輕人文。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中央通訊社也曾經在〈教育部核定4所半導體學院皆成立,總統:新里程碑〉報導,教育部已依序核定設立4所半導體學院,分別是成大、陽明交大、臺大,以及清大,蔡英文總統親自出席了大學的揭牌儀式,並指出「國家對產業合作培養下一代人才的重視」。蔡總統說,面對疫情的挑戰與全球經濟情勢的轉變,半導體產業在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性。

換個角度想,為什麼政府現在只認為半導體產業是臺灣的未來?對於臺灣其他更弱小的人文科系反而無能為力。政府的教育政策只大量挹注資金在半導體產業,跟民間家長們勸孩子大學不要讀人文科系,剛好不謀而合。也許在政府或者家庭有限的財力之下,積極建設半導體學院,與將小孩送進護國神山台積電等科技公司,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另外一個問題是,放眼臺灣149所大學的校長,他們的背景幾乎出自理工科系,人文科系的教授要成為大學的校長在今日幾乎已成絕響。時代演變至今,理工科系已經是學術界影響力最大的領域了,反而人文科系一直在沒落。也許最現實的原因還是,大學校長遴選時理工科的教授原本就有人數優勢,所以投票時自然會找相同背景的人擔任校長。

20220916-2022國際半導體展,崇越科技,12吋晶圓。(顏麟宇攝)
筆者分析也許在政府或者家庭有限的財力之下,積極建設半導體學院,與將小孩送進護國神山台積電等科技公司,才是最明智的選擇。(顏麟宇攝)

臺灣的學子們選擇就讀文科或理工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考量將來畢業後收入的多寡。這是很現實卻又不能避免的選項。同樣,臺灣的學生們也很習慣在喘不過氣的升學壓力之下選擇,把一些科目先行挪開(如音樂、家政、工藝、體育),因為他們都知道這些在學測不會考。甚至學校早就不上這些非學測的科目了。同樣,對大學生來說,他們也都很清楚哪些科目屬於「營養學分」,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拿到學分。似乎,我們的教育體制讓學生本能地以最簡單的「CP值」(本益比),來決定自己想學習的科目。就像網路的鄉民們想要知道每次重大的社會事件時,一定先「跪求懶人包」,多數人並不想自找麻煩,去搜尋大量資料後才閱讀梳理,而探究事情的來龍去脈。

理工科一定是比人文科困難嗎?所以才讓很多學生因為讀不懂理工而被迫選擇人文。或者說,讀人文是因為很多學生在理工科的領域遭受了挫折之後,不得已只能選擇文科。其實,背後更嚴重的問題是,很多大學生不知道自己念的科系是什麼,甚至念了以後發現不喜歡,即使當初填志願都選理工科也可能是家長要他選的。

也許,此刻臺灣應該重視更多學生早就失去人生目標與學習動力的問題。當臺灣少子化效應越來越明顯時,數量過多的大學印證了「考不上比考上還難」,大學為了吸引學生就讀,畢業門檻也會越來越低,最後變成進的來就保證一定能畢業。在少子化越來越嚴重的時代,政府只注重半導體的重點培育,而忽略整體教育體制的處境,最終只會讓更多產業在人才缺乏之際加速消失。

美國依利諾大學英語和教育學教授Gerald Graff撰寫的They Say/I Say: The Moves that Matter in Academic Writing提到:「當然,批判思考與寫作的確比任何一套語言知識要來得深入,因為它需要你質疑預設的立場、發展有力的主張、提供支持的理由與證據、考量反對的論點……等等。」歐美國家的教育體制裡,早就具備了最基礎的人文訓練,就是批判思考,這也是臺灣教育長久以來最缺乏的元素。我們強調學生必須知道標準答案,所以很多教育時間,都耗在強迫學生死記,就像老師要考古文默寫那樣(五、六年級以上都懂),竟然連化學週期表或者數學公式也是要求學生背誦甚至默寫。

大學升學考試。(林旻萱攝)
筆者強調學生必須知道標準答案,所以很多教育時間,都耗在強迫學生死記,就像老師要考古文默寫那樣。(資料照,林旻萱攝)

只有人文教育能夠引導學生思考,小至自己的人生想做什麼,大至複雜的代理孕母或自由墮胎等倫理問題,甚至是臺灣到底要統一或獨立都在批判思考領域裡面。思考然後做決定,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可是很多學生就像進入便利商店那樣看到了琳瑯滿目的飲料,卻患了選擇障礙症,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了。

雖然臺灣的教育改革提倡很久了,但是我們一直離不開填鴨教育的魔咒。而且我們的教育體系還是趕不上歐美國家的批判思考訓練。多數學生在課堂上都很安靜,不像歐美的學生拼命舉手問老師問題,甚至我們很難在課堂聽學生搶著發言。臺灣的老師餵給學生吃什麼,學生就照單全收,卻不會在上課時提出問題一起討論。教育不能只看頂尖學校出了多少工程師或醫生,因為這正是用盡一切方法要達成目標的補習班所用的方法。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