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金控公司規模排名,公股金控節節後退,據金管會資料,在2008年,台灣金控、兆豐金控資產規模分是國內第一、三名,到今(2018)年第一季,排名已掉到四、五名,而其他公股金控公司排名也全部往下掉,這就顯示出,公股金控在經營上已逐漸居於劣勢,必須積極調整經營策略,同時政府財金部會亦應負起責任,檢討現行的金融管制。
近十年下來,台灣的金控公司資產雖然都有一定程度的成長,但其速度遠遠不及民營金控公司,如同龜兔賽跑般,公股金控逐漸被超越。公股金控過去配合政府政策,扮演金融市場領導者的角色,對穩定國內金融市場秩序發揮相當大的影響力,如今這個影響力正逐漸衰退中。
公股金控也因管理上的僵化,導致投資策略過於保守,只求減少風險,不求最大報酬,長此下來,被民營金控超車是當然的事。民營金控對外加速併購擴張版圖,大量吸收壽險資金進行投資,經營上的效率與槓桿操作較有彈性,規模快速擴大。
政府財金部會看到了公股競爭力問題,但卻以尊重市場機制的立場,消極面對,只敷衍式地推出幾項措施,草草了事。以提升公股金融機構競爭力的「三蘿蔔」政策為例:鬆綁國營金融機構採購與預算限制、放寬國營金融機構薪酬限制、合理調整公股董監事待遇等等,這些政策似乎只是隔靴搔癢,對競爭力提升到底能幫助多少,大有疑問,而且也沒有相對的考核機制,只見蘿蔔、未見棍棒。
金管會近期推出「金融發展行動方案」當中,亦規畫放寬金控的整併條件,但公股金控公司不列入整併目標。這表示政府非但不積極要求公股金融機構改善績效,反而要增加對金融機構之保護,嚴防被別人整併,這種心態不可取,應當立刻調整。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財政組高級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