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舉行的2023年度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教育部潘文忠部長發表「面對挑戰,前瞻未來:創新實踐臺灣高教願景」專題演講,揭示「迎向未來、連結在地、接軌國際」的3個高教願景。
教育部長在大專校長會議上演講,乃會議「標配」流程,歷年(2020、2021年因疫情停辦)都是部長將當前高等教育政策加以說明與宣達,揭露高教運行的時空背景及理念目標。這次大專校長會議部長演講,行禮如儀之餘,還值得探討以下四個癥結。
一、彰顯臺灣成就,更應借鑑國際高教藍圖
部長在演講中展示臺灣教育軟實力成就,如國際發展教育指數、繁榮指數教育評比成績亮眼、展現柔性國力,高教方面如人才排名、職技競賽和數位競爭力等也名列前茅。當代高等教育的面貌與意義,早已不是困守在象牙塔時代的教與學所能想像,臺灣教育有這些亮點值得稱道,但許多亮點才能形成光明面,高等教育更要有足夠亮度,臺灣才容易被國際看見,故特別需要能讓其發光發亮的能源,參考借鑑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高教藍圖是可行策略。
這些藍圖包括如日本2018年的《2040年高等教育整體規劃》報告書,提出高教發展方向的具體策略,2021年的《加強大學世界展開力計畫》,推進「亞洲高等教育共同體」的藍圖。法國於2016年公布《法國高等教育發展策略》,勾勒未來10年法國高教的發展目標與藍圖,透過藍圖方案建構開放、包容、平等的高等教育體系,建立政府與大學新型的合作關係,共同實踐教育願景。
國際組織方面,OECD早在2009年即發表「Higher Education to 2030」,就全球人口結構變化對高教政策選擇和全球化對高等教育的影響等,提出到2030年時的全球高教圖像,2015年、2018年繼續制定藍圖方案,期望2030年時推動全面與公平的高等教育。歐盟2021年時,在延續其已推行的《智慧、永續發展與包容的成長策略》基礎上簽署了下一個10年的合作框架《歐洲教育領域及教育和訓練合作策略架構(2021-2030)》,而UNESCO則在2015年通過《推進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展開各項專案力促實現該議程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以上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高教藍圖方向和發展方案,多界定在2030年代時的全球和各該國家區域的高教圖像及取徑(approach)。部長在肯定臺灣教育成就和引述UNESCO全球高等教育使命之外,亦應將上述全球高教到2030年代的目標藍圖發展脈絡納入,至少做為背景陳述,期為臺灣建構更宏觀、更具行動力的高教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