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學官兩棲,則學亡而官敗

2023-01-30 05:50

? 人氣

學者可以為政治帶來源頭活水,但有些學者為官表現却叫人失望,圖為台大教授從政的國安局長陳明通。(柯承惠攝)

學者可以為政治帶來源頭活水,但有些學者為官表現却叫人失望,圖為台大教授從政的國安局長陳明通。(柯承惠攝)

在一般人的印象裡,政治一方面是灘渾水,汙濁不潔;但在另一方面,政治卻又不可或缺,少了它社會無法運作。幾千年來,我們期望聖人之治,也期望滿腹經綸的讀書人能襄助掌權者來澄清天下,而讀書人也往往以此自許。《世說新語》的第一則就把讀書人的這種情懷說得很清楚:「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學而優則仕是我們的傳統之一。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如今,有了民主制度,我們轉而相信制度的設計與運作,這個社會培養出來的菁英,只要掌握了最高政治權力,就成為被監督制衡的對象。統治者再也不會是英明的聖人。但我們還是相信學者從政,認為學者可以為政治帶來源頭活水。這可以從這麼多年來,有權力者晉用了許多學者擔任政務官一窺端倪。

相信學者從政可以為政治帶來新氣象的理由大致有下列幾個。

第一,身處單純學界,為人師表,品德操守,高於常人。進入政界,會有激濁揚清、風行草偃的作用。如此,小人不敢造次,好人受到激勵。

第二,他們是有教養的人。因為知書達理,所以知所進退,有為有守,可以成為施政團隊中的好夥伴。

第三,學者的學問深厚,見識不凡,視野宏闊。在專業領域當中,他們有穿透事物表象、掌握事實的本事,可以直指問題的核心,就像柏拉圖《理想國》當中走出洞穴之外的哲人。在他們領導下的團隊,會有明確的目標及有效能的行動。

第四,他們長於表達,腦筋清楚,能夠說理,有能力為政策辯護,也有能力溝通與說服他人。

由於我們對學者的信心,所以大學及學術研究機構還有借調制度,讓他們能從學術單位轉到政界來一展身手。若他們不幸的水土不服,就迅速歸建;如果他們如魚得水,則繼續發展,直到生涯另有規劃為止。

這麼多年來我們對學者的信心和期盼似乎很少動搖。前總統李登輝和馬英九先生執政時期,有大量學者擔任政務官;蔡英文總統對某些學者也有重用,甚至到不離不棄的地步。但學者的從政表現真的合乎一般人的期望嗎?

這麼多年下來,好些學者的表現都讓人失望。陳吉仲和陳明通尤其如此。

大家原以為他們兩人學經歷俱佳,有相當的學術聲望。一位原來是講座教授,熱衷社運;另一位系出名門,作育天下「英才」無數。哪知在他們從政之後,才讓人發現,上述一般人對學者的四個期望,全數都落空。他們的表現,讓我們不禁反省以往對學而優則仕的設想。也許學者根本就不適合從政,或根本就不應有從政的念頭。

一般而言,學者是學有專精的人,他們接受的學術訓練,是實事求是的訓練,這種訓練使得他們可以用特定的方法和角度來面對研究的對象,因此他們對研究對象會有通盤的掌握。但政治人物並不需要學術的訓練,他們需要的是豐富的常識和對人情世故的熟稔。政治人物的主要任務,就是在道德和法律的架構之下,清楚地了解他們所在場域中,各方人馬的利益所在及其間的衝突,並能找出大家都不滿意但卻都可以接受的妥協方案。政治人物所需的實踐知識及妥協折衝的能力,都不是學者理所當然會有的。相反的,就是因為學者所處學界的相對單純,反而使得學者不容易具備政治人物特有的專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