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對地緣政治的影響中,歐洲處境之弱勢,在俄烏戰爭中一覽無遺。德國對美國天然氣沒興趣,而德俄間的能源關係已有30年以上,但德國愚蠢的廢核,讓德國對俄天然氣的依賴更深,具體作為就是增建北溪管路,只是俄烏戰爭打破德俄的天然氣管道。相較之下,法國因核電占比高、對俄依賴較低。而歐洲大力推動再生能源,也是想藉此擺脫地緣政治上的不利地位。
如果拉長時間來看,能源一直與地緣政治密切關聯,可謂「源遠流長」;大英帝國的建立與運作(甚至東西方的「大分流」),一定程度上是依靠遍布全球港口的煤驅動;第一次「能源轉型」是「由煤入油」,一戰前英國的海軍大臣邱吉爾就決定以油代煤,一戰也讓各國競奪石油,掌握油源者勝出。戰後英國外交大臣那句「協約國是乘著石油的浪潮取勝」誠非虛言,當時協約國有8成油靠美國提供。
歐洲因無能源自主失去強權地位
二戰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戰爭需要更多更多的石油支援:希特勒攻俄主因是掌握油,德將「沙漠之狐」隆美爾在北非敗北就是「欠缺油料補給」(想想無油可用的裝甲部隊的戰鬥力吧);美國對日本施壓的最大力道來自日本對美的石油依賴,而日本悍然的南侵也是為了掌握石油等原物料。美國與沙國的「石油紐帶」就是二戰中建立且持續至今。
劍橋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海倫.湯普森(Helen Thompson)在《能源賽局》一書之中,就認為戰後歐洲失去對歐亞大陸主導權的關鍵因素,就是無法達成能源獨立;石油世紀的到來,讓歐洲無法出現世界強權、或掌控大陸的帝國,「這也是為什麼綠色能源對歐洲這麼有吸引力」。
看中國的風光電與電動車的政策支持與發展,亦可作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