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災難發生時,尤其是當大地震發生時,全世界的媒體就會像蒼蠅一樣被吸引到遭破壞最嚴重的地方。這可以理解。但它這種關注會讓公眾曲解所發生的一切。
在花蓮市就可以看到這種情況。攝影小組擠在一棟10層高的大樓周圍,大樓傾斜的角度讓人感到害怕,看起來詭異而恐怖。但這只是這座數萬人口的城市中,為數不多結構受損建築中的一棟。
在警戒線100公尺開外,花蓮的街道看起來完全正常。商店和咖啡館都在營業,車水馬龍。驅車穿過這座城市,如果你不曾知道幾天前發生過一場大地震,你一定不會留意到有什麼異常。
這座城市基本安然無恙的事實,立即引發了人們對地震原因的討論。
就在一年多以前,我們看到土耳其和敘利亞也發生了震級差不多的地震,造成5萬多人死亡。當然,這些國家的資源要少得多。但是,2011年紐西蘭基督城發生了一次規模小得多的 6.7 級地震,幾乎整個市中心都被夷為平地。
台灣處於斷層上,它在應對地震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許多人認為,1999年的台灣集集地震(9·21南投地震)敲響了警鐘,這是台灣歷史上最嚴重的地震,造成2400多人死亡,數以萬計的建築物被毀。
我親眼目睹了那場災難的後果。在中部的南投縣,許多公寓樓被震倒。最令人震驚的是,其中有許多是新建的。
我記得有一棟20層高的大樓地基斷裂,平躺在一側,幾乎仍然完好無損。
這場災難性的破壞引發了人們的憤怒和反思,為什麼這麼多嶄新的建築會倒塌。專家說,這些建築的設計存在根本性缺陷。基礎支柱不夠大,鋼材用量太少。
他們的發現並不完全令人吃驚:20世紀90年代我在台北居住時,建築業的醜聞屢屢發生。
我學生時代住過的一棟樓被曝光是用海砂製成的混凝土建造的,因此遭到了譴責。海砂比河砂便宜得多,但含鹽量卻高得多。這會腐蝕鋼筋,導致混凝土癌症。即使是中等強度的地震也可能導致大樓倒塌。台北市長的另一項調查發現,舊油罐被放置在一棟新樓的混凝土支柱內。
建築公司被指控使用這種伎倆節省混凝土,增加利潤。
自那以後,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集集地震後,建築規範發生改變。
現在,所有新建築都必須達到基本的抗震等級,這意味著它們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晃動,而不會出現重大的結構性故障。
政府也在不斷修訂建築物的抗震等級要求——找出那些需要升級的建築物。1999 年後,政府開展了一次全面的抗震改造——通常包括在建築物外部增加鋼樑框架,或增加額外支柱等加固措施。這也適用於橋樑等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