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那些猶在與貧窮、落後奮戰、尋求發展甚至致富契機的開發中國家而言,現在、及未來,很可能不是好年冬,因為先進國家的自私、外在大環境的改變、及特殊的「中國因素」,讓過去的「發展致富」途徑,不再顯得那麼理所當然甚至可信了。
落後到先進、貧窮到致富,一套公式走天下
在談到從落後到發展、貧窮到致富的國家案例時,亞洲國家的故事時常被當作成功案例;從較早的日本、到台韓星港等四小龍、再到東協的四小虎,當然,還有一個龐大的中國;看更早則是歐美先進國家也差不多就是如是走過來的。
這些國家從落後、貧窮到發展與致富的「公式」,大致上是先從農村動員大量廉價勞動力到製造業部門,結合吸引國際際技術與投資,生產商品出口創匯,配合持續投資與改進的基礎建設與公共投資(包括教育),讓國家進步發展、民眾賺錢致富終而走進中高所得之林。
本月美國紐時有一篇分析「工業化奇蹟不再,發展中國家需要新的致富指南?」卻指出,這樣的公式恐怕很難再讓開發中國家達成致富的期望,理由包括:技術進步(如自動化)、供應鏈轉移、貿易模式重塑等;另外中國在全球製造業占比已達3分之1以上,許多開發中國家競相對外出口廉價商品、加劇競爭、也更難藉此脫貧。
雖然過去四小龍、中國、四小虎等崛起年代,國際間的貿易與產業競爭也是非常激烈,但激烈程度確實不如今日。日本與四小龍崛起時,中國、印度等大國仍在「沉睡」,拉美的「世界體系」、依賴理論讓其尋求其它的成長途徑,同時還有不少國家被「關在」共產體系中。
競爭更激烈、更血汗的全球資本主義體系
但今日則是除了極少數被「擋在外面」的國家外,幾乎所有國家都加入這個「資本主義全球體系」中,單是中國、印度兩國的人口就占全球的35%,競爭更激烈、更血汗、更辛苦。
此外,自動化的技術進步也有明顯影響。雖然長期來看,技術進步帶來的福利遠遠高於短期就業的減少,但短期來看其影響卻存在,必須有時間消化,而且有些國家的消化能力會較差而較難追求更高的發展。
但除了這些因素可能讓落後國家更難取得發展外,還有其它不利因素讓其更受挫,而這些不利因素則可說來自國際政治的「人為因素」,而且其中隱然可見先進國家的私心自用。
過去數十年的全球化,讓進口市場龐大的歐美先進國家大致上都能開放市場,讓開發中國家產品進入,這點也包括供應鏈的建立與供應商的尋找,各國產品競爭(及供應鏈尋找)以價格、品質、效率等為主要考量。但近年中美貿易戰引發的供應鏈「安全至上」考量,信任夥伴、友岸外包等名詞迭出,但基本邏輯是要在鄰國或政治盟友那裡尋找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