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開徵碳費準備好了嗎?從亞洲鄰國碳定價政策反思台灣淨零轉型

2024-05-17 05:40

? 人氣

對照日、韓、星三國案例,可以看出各國碳定價政策雖然是量身打造,但也遵循共同的精神。例如李堅明教授建議鋼鐵水泥業應該給予90-95%的免費額度,這是務實體認到有些企業在減碳上有先天限制,這點與日本給予特定產業或民生發電項目碳稅豁免,是相同的策略思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關於交易、抵換機制不足,可以參考日本政府2013年設立「聯合抵換額度機制」(JCM),提供節能減碳技術、產品、服務給開發中國家,再抵換為碳權。而且日本碳交易不只走出國際,也運用J-Credit體系服務地方減碳計畫;

新加坡更是一開始就野心勃勃,運用國際化的碳交易平台,鼓勵投資碳移除項目,幫助恢復生態、改善技術,同時也達到本國減碳效果。

但要達到有效國際合作,李堅明教授認為前提是碳權機制完善,現在環境部規定碳權只能買、不能賣,是很不合理的說法。他表示:「有交易才有流動性,有流動性才有『價格發現』。」前文提及K-ETS的困境,就是流動性不足拖慢減碳工作。

碳定價不是討價還價,應兼顧全球與在地的視野

不同產業別的減碳誘因設計、交易機制、抵換機制、未來碳費專款運用對象,這些政策細節對台灣都會產生長遠影響。經濟部與環境部應該深思熟慮,多與產業界溝通,甚至可以考慮活用碳費專款回撥企業,效仿各國鼓勵企業投入碳移除或碳抵換項目,碳費回撥補助研發而成的新技術,說不定還能在國際氣候援助或低碳製造技術轉移項目中派上用場,為台灣爭光!

相信大家都會期盼,淨零減碳不再只是宣示,投資碳移除項目保育台灣山海,確實降低極端氣候的威脅,國內外碳抵換項目也可以鼓舞更多善的循環,而不只是討價還價的計算公式。透過本文梳理三國案例,希望可以幫助各界排除爭議,共同完善台灣碳定價政策,一起實現淨零碳排的美好未來。

*作者為顧問公司 ESG 專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