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高薪科系,不必多想,就是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即所謂的STEM領域者,排名第1的電腦工程師年薪為8萬元,其它工程師亦都居高所得之列,且這些專業領域薪資提高速度也快,以電腦工程師而言,到35至45歲時,薪資即增長至13.3萬元,是所有專業中最高者。
另外有一份調查,亦可同時以反證方式看出文社領域與STEM領域的對比。依照聯準會的年度家庭經濟決策調查,美國有約4成大學畢業生後悔自己選唸的科系,而大多數後悔的人是唸文科。個別本系看,人文藝術專業的「悔恨率」最高:有一半畢業生說自己「後悔了」,唸理工的「悔恨率」最低,只有24%。
再以人數來看,今日人文科系的歷史、英語和宗教等學科畢業生人數,只有2000年鼎盛時期的一半不到,而且減少趨勢至今不變。相反的是STEM領域顯著成長,例如10年來取得電腦科學學位人數翻了1倍,其它STEM領域如醫學、工程、數學和統計學也都至少增加50%以上。
美歷史學者:STEM 危機威脅美國國安
而最無奈的是:無論如何感嘆、憂心,政策難著力、無效,甚至反其道而行。學者認為人社領域日益被忽視,與政府重經濟發展有關。說得沒錯,但顯然政府不可能改變,總是重經濟與產業、要培養產業需求的人力;更根源的是個別學生的需求,如果沒有足夠數量、又夠吸引力的人社工作職位,就不可能改變學生「捨人社就理工(STEM)」的傾向。
更何況,以國家總體來看,政策重STEM很可能是有其道理。
去年美國一位歷史學家赫曼(Arthur Herman)寫了一篇文章:STEM 危機威脅美國國安。其基本邏輯是:國家間的競爭就是科技的競爭,「科技水準則取決於理工科人才,而理工科人才取決於教育體系」,所以國家間的競爭就是理工科教育體系的競爭。而中國每年有 470 萬名理工科畢業生,美國只有 56.8 萬人,美國如果不提升、加強STEM教育與人才,最終會輸給中國。
趨勢難翻轉,重理工輕人社將持續主導教育
這種觀點正確與否有不同看法,而且中美STEM人才的質與量問題難定,但美國確實對此有憂慮,早在歐巴馬時代就說,「(在經濟大衰退時期)我們需要更多STEM專業和更少英語專業」,這個說法與政策當然影響著教育資源的配置、與各科系畢業生人數。
職場現實與趨勢如此往STEM倒,台灣短期內要翻轉此現象大概無望,不必寄望政策改變,只能接受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