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行人和沿途居民人人臉上洋溢著快樂的神色,唯獨兄弟二人淒苦悱惻。
收到贈詩,蘇轍馬上回詩一首,〈懷澠池寄子瞻兄〉: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遙想獨遊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
蘇轍想起他們第一次出川時的往事,過秦嶺後疲憊不堪,中途馬匹竟勞累而死,只好換乘毛驢繼續前行。走到澠池,借宿在僧舍,老僧奉閒對他們照顧十分周到,兄弟二人在寺院牆壁上題詩做為紀念。如今正是冬季,道路依然崎嶇,加上雨雪載途,恐怕更加泥濘難行。過去尚有兄弟說話解悶,互相鼓勵寬慰,現在兄長一人獨遊,只有騅馬嘶鳴為伴了。值得欣慰的是,從京城到鳳翔還要路過澠池,兄長可以重溫他們昔日僧房題詩的情誼。
蘇轍嘉祐2年中進士時,被授官澠池縣主簿,因此有「曾為縣吏民知否」一說。
蘇軾來到澠池,再訪僧舍,沒想到奉閒和尚已經去世了,葬於廟後,成為一座墓塔。兄弟倆題詩的牆壁泥皮脫落,詩文也全無蹤跡。蘇軾遺憾和詩,揮筆寫下著名的〈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人生東奔西走,飄忽不定,像什麼呢?就像大雁偶爾在雪泥上落腳,雖然留下了爪印,但它很快會飛走,不會留戀一處。老和尚已經死了,題詩也不見了。你還記得當年我們趕路的情形嗎?道路崎嶇,人困乏,驢羸弱。
這首詩的前4句包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是一場漫長的征程,駐足之時皆是休整,是為了更好地出發,就像當年借宿在僧舍。蘇軾洋溢著樂觀的人生態度,勸弟弟不要傷感,不要留戀過往,要向前看,這裡並非終點。
蘇軾在鳳翔任官3年,其間無時無刻不想念著蘇轍,經常書信往來、詩歌唱和,有時很小一件事也要寫信告訴蘇轍。比如蘇軾愛喝終南山下玉女洞裡的泉水,經常派士卒專程去打水。然而他又怕士卒偷懶,中途用其他水冒充,想了很多辦法仍然不能完全放心。他把這件事告訴蘇轍,蘇轍勸他放下欲望,與其大費周折防止士卒欺騙,不如就近喝自家井水方便安心。
3年後,蘇軾任職期滿,帶著妻兒離開鳳翔。終於快要見到弟弟了,蘇軾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寫詩向蘇轍報信:「三年無日不思歸,夢裡還家旋覺非。臘酒送寒催去國,東風吹雪滿征衣。」他像小孩子過年一樣迫不及待、歡喜雀躍。
回京後,蘇軾判登聞鼓院、直史館,但不久蘇轍出任大名府推官,二人又被迫再次分開。治平3年4月,蘇洵去世,兄弟二人扶棺返蜀,服喪丁憂。熙寧二年服除,二人相伴再次回到京城。朝中今非昔比,變法如火如荼地展開了,兄弟倆的命運隨朝政起起伏伏,如浮萍入水,難計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