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命運共同體─兄弟千里共嬋娟:《遇見蘇東坡是因緣》選摘(1)

2024-07-12 05:10

? 人氣

蘇軾剛到密州時,密州正遭遇蝗災,百姓饑饉,他上奏朝廷請求調撥物資、免除課稅,救百姓於水火之中;又針對食鹽專賣、司農寺增損法令、消除貧困上書建言;因山東盜賊橫行,蘇軾懸賞緝盜,形成官民一心合力剿匪的局面,頗有成效;又大力整治棄嬰,救助嬰兒父母,政風、民風為之一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任上一年有餘,政局逐漸穩定,百姓安居樂業,政績斐然。熙寧8年,蘇軾發現城西北有一座隋代的廢舊城臺,視野很好,登臺可以望見周邊的馬耳山、常山、濰河等。修葺官舍時,蘇軾順帶對城臺加以修整,以土培高,夯實周邊,花錢不多,打造了一處登高望遠、極目天舒的遊賞景點。

城臺修成,還缺少一個含義雋永、引人入勝的名字。蘇軾寫信向老弟求名,蘇轍借用《老子》中一句:「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取名「超然臺」。還附寄一篇〈超然臺賦〉,在序中說明了選用「超然」二字的理由:

今夫山居者知山,林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漁者知澤,安於其所而已。其樂不相及也,而臺則盡之。天下之士,奔走於是非之場,浮沉於榮辱之海,囂然盡力而忘反,亦莫自知也。而達者哀之。二者非以其超然不累於物故邪!

為生計奔波的民眾,只是安於其所,不懂得享受快樂。奔走於是非之場、榮辱之海的士大夫,和普通民眾差不多。有見識的人為他們感到悲哀,因為不能超然於物外。

蘇轍這篇賦強調人要學會隨遇而安、樂天知命、及時行樂,超脫於是非榮辱之外。蘇軾隨即寫了〈超然臺記〉,文中說:蘇轍見我不管在什麼處境下,都能保持一顆快樂的心,因為我「蓋遊於物之外也」,能夠超脫凡俗,不為欲望所累。蘇軾自認為達到了「超然」的人生境界,其實蘇轍何嘗不是在規勸他做事不要太過認真,不要計較是非,不要在意榮辱。而蘇軾直到「烏臺詩案」之後,才頓悟了這一點。

熙寧9年(1076)中秋,蘇軾於超然臺上宴請僚友,幾乎通宵達旦。等大家散去,臺上頓然空寂,只剩下一輪清月相伴。蘇軾想起在齊州的蘇轍,如此良宵卻不能同樂,生出無限惆悵,作詞曰: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富有敻絕塵寰的宇宙意識,在古詩詞中或許只有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可以與之相提並論。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渺茫的宇宙設問之中,又準確無誤地將感情落腳於兩點之間,大與小、虛與實、動與靜就這樣奇妙地融合在一起。詞中無一句不寄含深情,無一句不深蘊哲理,難怪有人評價:「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從此,「嬋娟」便成為表達思念親人的代名詞。

《遇見東坡是因緣》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遇見東坡是因緣》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作者郭瑞祥,著名文史作家,專注於古典文化和歷史創作。本文選自作者新作《遇見東坡,是因緣:有趣的靈魂吸引有趣的人》(附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詩帖》拉頁∕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