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銘專文:愛之者眾,知之者稀——解碼蘇東坡

2024-08-08 05:10

? 人氣

撕搏二十載,傾軋不勝數。沒想到元豐七年(一○八四)七月,四十九歲的東坡甫一離開流放地黃州,便急匆匆趕赴江寧看望此時已經退隱的王安石。不少文獻都記錄了此次拜訪。蘇軾對過去的恩怨爾汝一字不提,二人談天說地,暢聊詩文,多日相處,彼此欽慕。一對冤家對頭的相互真心接納,勝卻人間無數的虛情假意!東坡有詩記之:「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王安石送走東坡後也對人說:「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兩人惺惺相惜,留下千古佳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心靈是一個有限的容器,裝滿了仇恨與冷酷就放不下愛與溫暖。原諒一般人和親人容易,原諒敵人難。比原諒敵人更難的就是原諒自己,聰明好勝之人尤其不易做到。所謂抱恨終身,往往就是不肯原諒自己。不原諒就是放不下。蘇軾被貶黃州時也曾寫下:「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放逐之人,原以為可以寄情山水,逍遙自在,可是放不下功名渴望、親朋牽掛,尤其是痛失愛妻,不免心火灼燒,呼酒買醉。直至夜遊赤壁,得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直至真正讀懂了「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才在躬耕田畝、鞭打牛角的釋然中,變被動煎熬為主動閒適,才終於明白了那個最簡單的生活道理: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放棄執念原諒自我,才能重獲新生,才能擁抱一個新的自己。

如果據此便認為東坡是一個沒有原則的「濫好人」那就錯了。有人譏其這是老而氣餒喪失了鬥志,則更是大錯特錯!《論語‧先進》中有〈四子侍坐〉一章,講的是孔子和學生子路、曾點、冉有、公西華閒坐論道。夫子讓四人各言其志。在聽完了子路的強兵壯國,冉有的經濟富國,公西華的禮樂教國的治國方略之後,孔子不是訕笑便是不置可否。只有聽到曾點說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句話時,孔夫子才長歎一聲說:「吾與點也!」為什麼呢?難道徜徉山水,步舞春風就是孔子的家國情懷、雄心壯志嗎?

傳銘曾在《論語我注》一書中寫道:「本章夫子與學生的對論中,顯然『吾與點也』之歎是關鍵。故甚為宋明儒所樂道,甚至謂曾點所為有『堯舜氣象』。曾點的生活如同道家的隱士,不屑與別人同流合汙,亦如儒家君子『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孔子欣賞這種典型。因為曾點的志向顯示出嚮往自由的生命情致,不受任何限制。如果志向被名利限制,就是身不由己。哪怕身處亂世、罹難災禍,也必須自己設法配合天時、地利、人和,讓自己快樂,這當然是苦難人生的美妙境界。」

海南是天涯海角,也幾乎是東坡生命的終點(東坡死於流放海南後北歸途中的常州)。我曾經寫過短文〈珠崖府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