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國為何要啟動新一輪貿易戰?

2024-08-28 11:22

? 人氣

北京大學金融學教授佩蒂斯(Michael Pettis)表示,中國在製造業產出已接近全球工廠產量近三分之一的情況下加碼投入製造業,實際上是要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不要擴大生產份額,而是減少份額。佩蒂斯撰寫了大量有關全球貿易失衡的文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他說:「世界其他國家想要的恰恰相反。世界無法容納這種情況。」

痛苦蔓延

從某些方面而言,美國是受影響最小的國家之一,因為美國對許多中國商品徵收高額關稅,這有助於保護美國工人。但如果中國生產過剩的情形繼續,華盛頓方面擴大美國製造業的目標就無法實現,而眼下一些行業——尤其是可再生能源——正感受到壓力。

全球清潔能源公司Qcells是韓國企業集團韓華(Hanwha)旗下公司,在美國擁有大量業務。Qcells最近表示,該公司及其同業每月的損失數以百萬美元計。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是一個分析貿易問題的聯邦機構,該委員會6月份初步批准了一項反傾銷申訴,該申訴由美國太陽能製造商發起,他們指稱中國公司生產的太陽能電池和組件在美國的售價低於市場價值,並且獲得了不公平的補貼。

世界其他地區承受的衝擊更大。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動車進入市場,歐洲汽車製造商已經裁員逾1萬人。PET Europe主席Antonello Ciotti表示,歐洲PET生產商已經裁員數百人,原因是企業紛紛削減成本和產量,以應對來自中國的進口產品。PET Europe是代表歐洲聚酯纖維(用於服裝和可回收容器)製造商的行業協會。歐盟在去年年底對某些中國PET進口產品徵收了反傾銷稅。

習近平面臨的風險是,與21世紀初前十年的第一次「中國衝擊波」不同——當時廉價的中國製造業在美國消滅了約200萬個就業崗位,但也讓西方消費者受益——中國最新的舉措可能會引發非常多的保護主義措施,中國最終不會找到多少規模可觀的市場用來銷售產品。

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分析師Jacob Gunter指出,過去,一些國家並不介意中國的產能過剩,因為許多公司,比如德國汽車製造商,受益於廉價中國產零部件。

「但現在,中國的產業政策正瞄準西方經濟的心臟,」Gunter說。

政策逆轉

習近平的「先立後破」戰略標誌著一種轉變,前些年,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政府曾竭力減少過剩的產能。

中國以往一直受到產能過剩的困擾,有時還因為壓低了國際市場上鋼鐵等商品的價格而引起貿易夥伴的憤怒。

2015年,習近平命他當時的經濟主管劉鶴實施改革,這種改革導致許多小型民營鋼廠和其他一些企業關閉。有一段時間,習近平和他的經濟團隊似乎已準備好最終解決產能過剩問題。

但一些中國政策顧問表示,隨著近年來中美緊張局勢加劇、中國經濟走軟,習近平的觀點發生了變化。他越來越關注的是,如何確保中國在一旦與美國發生衝突的情況下能夠生產出所需的一切,因此西方的抱怨對他的觸動沒有那麼深了。

政策顧問以及與中國官員進行過商討的人士表示,中國官員現在正大力否認中國存在產能過剩問題,因為中國政府不想為華盛頓、布魯塞爾等方面加徵關稅或採取其他報復性行動提供理由。

不過,習近平的一些最親密的副手在內部提出了一種擔憂,即,政府的支持可能正導致電動車、電池等領域出現嚴重產能過剩,降低這些行業在商業上的可行性。

「大家都在中國生產東西,」中國歐盟商會前主席、現在是華盛頓諮詢公司DGA Group合夥人的伍德克(Joerg Wuttke)說。「但沒有人賺錢。」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