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宜觀點:從賴三條看台灣的電從哪裡來?

2024-09-05 06:10

? 人氣

對照歐盟補助台積電設廠只是一次性的1600億元,可以看出高碳排發電,即將成為台灣産品高成本的源頭和經濟成長的最大拖累。以國內一家年營收400億的中型電子業為例,每年30萬公噸碳排,來自電力佔90%,若碳費每公噸300元,每年付出近一億元,公司致力於低碳排的製造和營運,怎能不抱怨高碳排的電力?碳稅來了,台灣的煤和天然氣發電卻超過80%,必須大幅降低。綠能即使全力做到總發電量25%,仍然只有助於一小部分。綠能不能放大,是受制於有限的土地資源。以同樣發電量所使用的土地面積來看,太陽光電需要核能發電的500倍。一部風機發電量比一部核電機組小一百倍,而且風機之間必須保留數百公尺土地的間距。國際實務經驗說明,只有核能會是充足的、穩定的以及工程可行的綠電,唯一能夠及時在2050做到淨零碳排。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著名導演Oliver Stone為此拍了一部電影Nuclear Now,大聲疾呼各國迅速採取行動。德國的廢核,結果是在歐盟人均碳排量高居前五名,令人傻眼。

2020年我國人均碳排量超過10噸,是歐盟的兩倍,比日本高出將近一半,全世界倒數前幾名;燃燒產生的碳排更是全世界平均的兩倍半,紀錄相當不好。未來僅僅對於台灣經貿的影響,就相當值得憂慮。相較於全球暖化的災難帶來幾千萬甚至上億人的生計性命損失,過去超過半個世紀的核電運作紀錄中的損害不及千分之一,輕重立判。所以許多過去反核的聲音,現在轉為擁核,美國「媽媽核能聯盟」是一個例子,母親們沒有辦法看著自己孩子落入明天過後的日子,核能是她們的出路。

世界上除了已開發國家十億人口,用電量相對穩定;還有七十億人在開發中國家,用電需求正在大幅成長。已開發國家不能主張,抱歉我們已經把地球容許的發電額度用完了,未來大家都不要成長。合情合理的情況是,還有七十億人需要冷氣空調和各種用品的製造,因此2050年全世界用電需求將是現在的二至四倍。這些新增幾千上萬GW的發電量,需要低碳甚至是零碳排,因此核能必須占相當高的比例,而且事不宜遲。

我們少數邦交國之一吐瓦魯,由於全球暖化,不勞中共出手,很可能2050年在太平洋被淹沒。另兩個邦交國馬紹爾群島和帛琉的情況相似。面對2050淨零碳排,日本的國家策略是在六年後的2030年,將核電的比例從目前6%提升至20-25%。台灣如果不想做一個任性的富裕小孩,願意做一個負責任的世界公民,現在就是轉骨的時候。要做到淨零碳排,煤與天然氣是殺手,綠能太少,核能發電不可或缺,甚至是主要的角色。

答案原來是⋯⋯

賴總統提示的三條,已經明顯給出答案。1)電力要充足:國內供電在廢核後短期內勉強以燃煤和天然氣因應,中長期的大缺口,還是必須靠核能補足。2)系統要安全:燃煤發電對人民生命安全威脅最大,天然氣對經濟安全最缺乏保障,綠能安全但不穩定,核能可以持續安全的供電。3)減碳要加速:2050的減碳目標,以燃煤與天然氣發電占75%不可能做到,綠能最多25%,核能發電不可或缺。賴三條指出的事實是,綠能很好,但有不足,獨木難支大廈。台灣別無選擇,必須恢復低碳的核能發電,以核與綠兩腳並行。害怕改正過時的觀念,迴避拖延,是在誤國。

*作者大學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