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約你去打羽毛球」成為新的性暗示:香港性教育惹議,應該如何跟中學生談「性」

2024-09-09 11:00

? 人氣

家計會一項調查發現,中學生的性知識未如理想。
家計會一項調查發現,中學生的性知識未如理想。

曾經任教高中公社科、目前已經離職的黃小姐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表示,她自己也有負責在課堂上教授性教育相關的知識,但相關的時數並不多,雖然要配合教材上面的框架及內容,但本身具有社會學背景的她會建議學生不需要全盤接收,「我會跟學生說,這只是其中一個角度如何去看待性,但我們仍然有其他更開明及進步的角度去看待性和性別」。但她直言,這種教法並非每個老師都能夠做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黃小姐認為,過往校園裡面的性教育除了是以科學化的形式之外,也會以一種「恐嚇式」的方式去向學生傳達性觀念,「例如會說有機會感染愛滋、懷孕,把後果講得很嚴重,聽到之後自然就會把性聯想成是不好的事情」。

她認為這種教育的觀念,也會導致學生在涉及與性有關的困擾或問題的時候,變得難以啟齒,無論是向同輩言說,還是向老師傾說,都不敢去談論。黃小姐說,曾經聽過一些任教的學生的說法,讓她驚訝學生對於性知識的貧乏,例如誤以為保鮮紙可以取代安全套,「又或是不知道安全套要如何使用」。

官方性教育指引的轉變

2022年,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發表《本港中學實施全面性教育研究報告》,有八成受訪學校表示,由於課程緊湊,沒有時間教授性教育;六成學校則指教師缺乏有關培訓;有近半學校稱,在每個學年中性教育總時數少於五小時。

在香港學校推行性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回1971年教育署向全港所有學校發出備忘錄,在標凖科目中加入性教育課題。及後於1986年發出《中學性教育指引》,1997年經進一步修訂後公布《學校性教育指引》(下稱《指引》),此後便一直再無更新指引。

教育局指,1997年版本的《指引》已不再是學校的指導文件,又指在2001年推行課程改革後,性教育應以價值觀教育為主軸,透過跨課程的方式進行。多年來,社會上都有團體、立法會議員提倡性教育應獨立成科,但未有得到官方確切回應。

Anti 480反性暴力資源中心資深教育主任尹智豪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表示,雖然過往政府曾經推出《指引》,但由於香港的教育制度一直是實行校本政策,讓辦學團體可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去選取教學方向,故是否在校園教授性教育、如何教授則取決於學校自身的選擇。

尹智豪指出,今次引起爭議的內容是屬於指定科目裡面的內容,並非《指引》式文件。教育局局長蔡若蓮稱該份教材只是參考及建議,並非教育政策,但尹智豪擔心,學校仍有壓力需要跟隨局方的建議。

外界批評,是次公經社科的教材,比起1997年的《指引》來得更加保守。例如《指引》中有提及「推行性教育時應將性視作構成個性的一部分,是健康美好人生的基礎。性並不是罪孽或邪惡的事,而是非常自然的、令人感到滿足的生活經驗」。而在最新的教材中,則提及「當情侶未能承擔婚前性行為的後果例如未婚懷孕、法律後果、情緒困擾等,應堅決拒絕婚前性行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