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約你去打羽毛球」成為新的性暗示:香港性教育惹議,應該如何跟中學生談「性」

2024-09-09 11:00

? 人氣

翻看今次引起巨大爭議的公經社科支援教材,目標是15歲的中三學生,被關注的部分主要是來自「面對性衝動的方法」裡面的情境分析,教材中建議,性衝動可以透過即時避開刺激性慾的環境、透過其他活動消耗體力來緩解性慾來處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教育局回覆BBC中文稱,該份教材是由教育局委託香港公開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編寫,製作團隊由有豐富經驗的專家學者、資深社工和教師所組成。教材的發展過程吸納校長的意見和前線教師試教後的回饋。

在香港,亦有教育界人士支持局方的教材。中學校長會主席連鎮邦早前在接受《明報》訪問時表示,認為教材並非守舊過時,稱「我們是否期望中國人社會,有一日變成個別國家般,在中學派避孕套?」

對於坊間的評論及批評,教育局在其網路平台《政策正面看》發文反駁,指有評論認為香港的性教育未能追上現代社會的發展的看法並不正確。指香港學校課程有關性教育的理念是要培養學生成為有整全價值觀的人,讓學生將來在思想和條件成熟時,對性的課題作知情及負責任的決定。並指鼓吹未有能力承擔後果的學生作出所謂知情決定,是不專業及不負責任。

在性教育中遭忽視的性小眾

香港中學生性別研究學會早前就教材發表聲明,認為該份教材未能引導學生正面接受性知識,有機會導致學生在進行性行為時採用不安全的方法和工具;該而材亦忽略了跨性別青少年社群、並假設所有青少年都是順性別、異性戀,忽略性傾向的多樣性。認為性教育應增加有關安全性行為和月經的資訊、以及關於性小眾的內容。

Callie回想起過往學校沒有提及到任何跟LGBT+相關的議題,她需透過網絡才認知得到,「當時主流文化都是憎恨性小眾,也令到我偏向了這一方面,而學校也沒有很好的指引去教導學生,我是要上網才知道酷兒都是正常的,社會是可以接受的」。

過往就讀女校的Circle,回憶起中一的時候,有老師曾經私下問她身邊有沒有女同志的朋友,「問完之後,她叫我做回一個正常人,不要去所謂離經叛道」。她說,那是正值建立價值觀、塑造性格的青少年階段,聽到老師的說話後,心裡面一方面覺得需要聽從,另一方面也不免感到困擾,「會思考這件事是否被允許」。

有團體認為教材忽略了LGBT+群體。
有團體認為教材忽略了LGBT+群體。

根據家計會「2021年青少年與性研究」,顯示中學生對多元性別及性傾向的意識及接納程度提高,整體上亦較2016年顯著地增加,延續過去10年以來的上升趨勢。當時的調查亦首次加入有關「性別認同」的問題,有關結果顯示約14%學生對自己的性別認同表示不肯定。性傾向方面,除了異性戀與同性戀外,亦首次加入了加入了「泛性戀」(被異性、同性、跨性等所有性別吸引)、「無性戀」(不被異性、同性或任何人吸引)等選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