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泳夏專文:原香港正在消亡,新香港正在誕生

2024-09-23 07:10

? 人氣

名與利,何者優先?

前額葉活躍的人傾向利益,顳葉活躍的人則優先看重國家認同。因此,無論給予多少實際利益,不放棄國家認同的人說什麼也不會放棄。對於他們而言,性命並非什麼利益,所以會以「以死明志」應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於重視自身認同的人來說,死亡如草芥。從歷史上而論,我的頭髮(現實利益)可以修,但我的髮髻(意識)不能剪。對於真正希望香港獨立的人而言,中國或香港政府提供的經濟益處只不過是甜言蜜語罷了。有人的從一開始便選擇香港獨立(國家認同),有人則是向親中靠攏(現實利益)。

認同感是名和利的集合。這種結構有時是前者占上風,有時則反之。筆者認為,此兩者是構成整體性的基礎。根據情況的不同,其比例也會變得不一樣,因此意識型態時刻都在重組。即使同樣追逐國家認同或實際利益,其中也會再細分,這就是認同感的本質,既不是永遠,也不必一直皆是如此。倫理主義是意識,歷史主義是實際利益,相互矛盾卻又彼此牽制,以此形成認同,兩者都缺一不可。

在中國與香港的體制中,香港人試圖創造新的政治身分。實際上,一國兩制是為了賦予經濟性身分所採取的措施。中國政府認為,只要給予經濟好處,香港的政治名分問題也會就此得到解決,但令人意外的是,香港回歸後,中國的政治與經濟的措施反倒激起且強化香港政治認同。不知從何時起,港獨開始刺激中國國家意識。一旦過分執著於國家認同,反倒會失去所有。

整體而論,共享經濟非常重要,但中國政府持續推進的經濟一體化,並未能公平分配在香港社會。經濟利益的不均衡或有所偏差,將直接導致意識分化,縱使不是全部的歸因,但顯然是造成巨大影響的重要因素之一。

1997年回歸後,香港人時時刻刻都在比較,即比較以前的英國和現在的中國,老百姓的日子改善了嗎?越來越多的人主張,香港回歸就像新自由主義,是讓市民更加痛苦的開端。香港的富商與中國政府,乃至中國富商勾結而變得更加富有,反之,香港老百姓的生活卻變得加倍艱難。貧富兩極化的趨勢沒有改變,剝削情況反倒更加嚴重。在中國資本的空襲之下,香港公寓價格暴漲。

認同感隨時都在產生變化,既可能撼動以往,也可能重新建立,也就是說,名分和實際利益應該要有所交集,但香港回歸後,中國只提出「祖國」的國家認同。過往香港身為國際金融城市的自豪感,逐漸被上海和深圳追上,「來自香港」的優勢已然消失,青年就業機會也優先考慮中國人。如果說過去中國人是在香港受到歧視的阿燦,那麼現在的港人則是在中國受到歧視的「港燦」。

每次在香港搭地鐵時,我都覺得對面坐著的人看起來很累。香港人知道自己是少數,而他們是否又能理解香港內部的其他弱勢人群?回歸初期,香港政府未能致力於提升醫療、住宅等庶民福利。2003年,中國與港澳地區簽訂《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不過好處僅限於香港的富商和服務業,這對一般民眾(底層族群)的就業和利益並沒有太大幫助,反倒加劇貧富差距。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