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泳夏專文:原香港正在消亡,新香港正在誕生

2024-09-23 07:10

? 人氣

2003年,中國派遣中國首位太空人來到香港,希望向人們展示祖國的偉大。同時,中國政府還將2008年四川大地震、北京奧運作為培養國家意識的機會,因為這些是能夠喚起愛國心的最佳材料。然而,最終並未能找到合理的交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庫爾特‧勒溫說,若想改變文化,必須換掉領導者。他還說,意識型態和權力問題緊密相連。如此看來,中國政府自然會對香港領導者這部分非常執著。前面提到,個人對先前的價值體系越忠誠,就越會敵視再教育,而社會性的傾向越強,利己的傾向便會越弱,也會強烈反對再教育。他更進一步說:「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再教育課程都會受到敵視。」這句話旨在理解回歸後香港是凝聚還是分化的重要衡量標準。

那麼,難道今後就無法正面看待「中國-香港體制」嗎?他們是不是從現在起才有了同舟共濟的共同點?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未來,即香港這個基因和文化,是否應該看作是共同進化?

黑格爾(Hegel)在《世界史哲學講演錄》(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Weltgeschichte)中說,對於理性看待世界的人,世界也會展現理性的面貌。香港既有的身分認同已經消失,但新的認同感正在被創造。朋友們經常問我,香港往後會變得如何、是否已經完蛋?不是的,香港正在逐漸理解原本的自己,香港人和中國人也都在擴大思維範圍。

歷史真相為何,交由讀者判斷

哈拉瑞說,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人類的福祉必然會隨著歷史發展而改善。另外,歷史也不一定會朝著有利於人類的方向發展。他還說,研究歷史不是為了理解未來,而是擴大視野,同時也是了解「我們現在身處的境況既不是自然,也非必然」。黑格爾曾提到:「歷史是精神在敘述一段逐漸正確認識自己的過程。」 

不只是博物館,也必須重新審思教科書陳述中所隱含的意義。我在這本書中講述雙方具有不同的想法,但只概略提到事實,剩下的便交給讀者判斷。這也是我想看到的博物館陳列,以及想讀到的歷史課本的方向。

如果想記錄香港歷史,只須教導香港的認同感變化即可。更準確的說,就是教育在中國與香港關係轉換下,香港的身分認同重組。在所有教授區域(國家)歷史的方法中,皆可切中核心。

看著「中國-香港體制」會發現,歷史並不一定都在進步,有時也會退步。當然,中國不會同意這說法,在香港的親中人士也不會贊同。即使狹義的解釋福祉的含義,但香港的情況依舊沒有得到改善,更何況,若以人類的自由和幸福作為標準,那可以說已經退步到了100年前,同時失去原來的價值。雖然原先的香港正在消亡,不過新的香港正在誕生。

現在我要回答前言所提出的問題了。歷史的核心是指什麼,即思考什麼樣的歷史陳述會擴大我們的思維範圍。劉再復說,從歷史的角度而言,價值中立指的是在歷史事件中追求客觀評價,理解並同情歷史人物,也就是說,不要做出任何的絕對價值判斷。若站在黨派或權力鬥爭的立場,不是忠臣就是奸臣,非善即惡。

有人為了意識型態賭上性命,有人則只計算自己會得到的實際利益。當然,也有很多人的態度曖昧不明,遊走在中間地帶。歷史是被選擇的,而地區和國家認同也是如此。歷史既不是「我」和「非我族類」的鬥爭,也不是過去和現在的對話,僅僅只是重視身分認同的大腦和喜歡現實利益的大腦各自的爭鬥。

韓國白石大學中文系教授柳泳夏新書《消失的香港》書封。(大是文化提供)
韓國白石大學中文系教授柳泳夏新書《消失的香港》書封。(大是文化提供)

*作者柳泳夏,韓國白石大學中文系教授。本文選自作者新作《消失的香港:從鴉片戰爭、97回歸到港版《國安法》,香港如何成為我們「記憶中的」東方明珠?如何再次扮演關鍵之地?》(大是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