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泳夏專文:原香港正在消亡,新香港正在誕生

2024-09-23 07:10

? 人氣

2021年10月,香港行政長官發布預計在西北側建設250萬人規模的城市計畫。 而這代表要提前實現與中國最大經濟特區深圳的一體化,也就是說,在之間建設新城市,讓兩者融為一體。《香港十年安居計畫》也是如此,該舉的目的是,即使現在才開始,也要提供人民褔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香港的身分認同歷史來看,多數中立派的輿論非常重要。在自尊心或經濟條件不佳時,香港人表現出獨立意志等反應,但最終,中間派做出現實的選擇。身分認同很脆弱,人們終究還是選擇利益。我以這樣的視角關注中國-香港體制的矛盾,而中國政府也很清楚香港人所具有的意識。

舊認同感已逝,新認同感正在創造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後,當地人開始自稱是二等國民或次等國民。從少數人的身分認同來看,香港是被統一,但也有學者認為,香港是強者,並稱實際上是香港式的資本主義支配著中國。

其實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曾派遣負責全國經濟貿易的公務員到香港,努力學習香港式的資本主義。香港的金融系統就這樣原封不動的被搬到中國,當然,後者也因香港資本主義的痼疾弊端而飽受煎熬。

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在《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的結語說道: 

「人一旦加入政治團隊,就會陷入所屬的道德母體裡。他們在每一處都會看見大敘事的確證,如果你是站在他們之外跟他們爭論,那麼要說服他們、讓他們認錯,可就難上加難了,甚或不可能辦到。」 

中國人被困在中國的道德母體(matrix)中,香港人也同樣如此。最終,當無法相交的兩者交會時,便是開戰時刻。特別的是,中國和香港以《香港國安法》在戰爭前一階段劃下句點。那麼,難道沒有其他方法能讓他們相互接受和理解嗎? 

根據理查‧尼茲彼(Richard E. Nisbett)的說法,如果希臘是重視個人自主權,那麼在中國則是以集體為優先。歸根究柢,中國-香港體制是中國和英國兩個完全不同的意識衝突,而這始於文化的不同,因此解決方法也在此層面,而兩者最大的共同點依舊也是文化。

社會心理學家們提出四種解決矛盾的方法,即和平戰略。可以概括為四個C,即接觸(contact)、合作(cooperation)、溝通(communication)與協調(conciliation)。

中國與香港兩者既接觸又合作,但真正溝通了嗎?自1997年以來,我從未感覺到雙方真正有所認定、理解和溝通。他們從未齊心協力面對共同的敵人,也沒有當面談判,更沒有向第三方請求仲裁,只是強迫彼此服從,並沒有經由仲裁者協商。那麼,難道就不能制定共同的敵人或共同的目標嗎?如同海外華人對日本帝國主義表現出一致的國家認同,中國若能找出與台灣或與香港之間對外口徑一致的意識型態該有多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