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背景使得中美之間的合作,更可能以各取所需的「交易」為基礎,無需深層次的政治信任,而是基於互利原則進行經濟互動。
三、鷹派國務卿的改變:盧比歐的轉型?
川普的新任國務卿候選人馬可·盧比歐(Marco Rubio)是一位明顯的對華鷹派人物。他在參議院以強硬的對華立場聞名,曾參與多項針對中國的立法,包括對美國高等教育機構與中國之間的資金往來進行國家安全審查。此外,盧比歐支持《2021年美國創新與競爭法》(USICA),該法案由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主導,旨在通過科技投資和供應鏈優化來遏制中國崛起。
盧比歐的對華政策立場始終強硬,但若成為國務卿,川普務實的外交方針可能迫使他調整策略。這種情況有歷史先例可循。美國前總統尼克松(Richard Nixon),作為一個保守反共的共和黨領袖,卻選擇與中共政權交往合作。同樣,盧比歐也可能在川普的意志下,從鷹派逐漸向務實鴿派靠攏,以現實的政治和經濟利益為導向,減少對抗,推動與中國的關係和緩。
盧比歐未來是否轉變,將成為川普對中政策如何進展的重要觀察指標。
四、上一任期的強硬貿易戰手段成效幾何?
回顧川普的第一任期,他幾乎用盡了對中國施壓的所有強硬手段,包括關稅戰、科技封鎖、點名批評等。然而,這些措施的實際成效有限。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未能顯著改善,雙方關係則陷入惡性循環。
現在,中國由美國第一大貿易國家,掉到第三位。但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BEA)的數據,美國對華逆差,2017年3756.4億美元,川普上任總統任期最後一年2020,雖降低到3119.3億美元。但2022年又回復到高達3829.1億美元,2023年又跌落到約2800億美元。而且美國的整體對外貿易逆差,由2017年的5523億美元,暴增到2022年高達9501億,和2023年7734億。
這些經濟數據,讓川普可能已經意識到,若能給予中國更多「面子」,並重新展開合作,收穫的實際利益,或許會超過全面對抗所帶來的損失。否則,美國對外的整體貿易逆差結構性問題,會永遠無法徹底改善。
五、習近平任期無限與川普短期目標急迫
習近平的長期掌權讓中國能夠穩步推進國家戰略,而川普只有四年的任期。他需要迅速取得成果,兌現競選承諾,並以此鞏固在國內的政治支持。
北京對此十分清楚,時間並不站在川普一邊。習近平可以耐心等待,拖延談判來爭取更多籌碼。而川普則需要快速推進並取得具體成果,像是增加對中國出口貿易,在美債等領域達成交易。同時,中國關注的核心議題,如台灣問題,將成為雙方談判博弈的重要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