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銘志觀點:離岸風電比一比─誰賣台?誰愛台?

2019-01-04 06:40

? 人氣

離岸風電議題飽受爭議,作者分析關鍵評論網以及風傳媒文章,認為「最後針對誰賣台誰愛台的說詞,看完本文的分析,應該就知道。」(示意圖/makunin@pixabay)

離岸風電議題飽受爭議,作者分析關鍵評論網以及風傳媒文章,認為「最後針對誰賣台誰愛台的說詞,看完本文的分析,應該就知道。」(示意圖/makunin@pixabay)

這一個四天連假的元旦假期,照道理應該是休息的好時機,但從12月28日離岸風電開發商因彰化縣地方政府同意函卡關,而引發爭議的新聞一啟動,導致連假幾天,離岸風電的新聞可說是一波接一波。其中關鍵評論在年末刊登的一篇文章《兩個數字黑掉離岸風電,誰才是真正的「賣台」?》,直批風傳媒主筆室類似主題的《這是真「賣台」!大筆一揮民眾荷包少千億,彈劾官員吧》也引發本文進一步評論的動機。本文也將爰引關鍵評論作者TJ的文章段落,並逐一探討其觀念之偏差。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風傳媒這1400多字的論述,簡單來說,就是「風電開發商競標每度2.2到2.5元,但政府遴選時的躉購(由政府制定的每度收購電價)費率竟然開到5.8元,可見政府刻意圖利廠商,把我們辛苦賺的錢全部送給金色頭髮講北歐口音的阿兜仔。」

乍聽之下好像很有道理,但為了節省大家看回應欄挺核反核大戰的時間(不知道為什麼,不管是討論火力水力綠能地熱,最後留言都是在吵核能),我也用一句話來回答這個「主筆」的論點:

適用躉購價的風址是遴選而來,遴選機制一大佔比是「在地化」,要用台灣廠商、台灣工人,在台灣建立產業鏈,賺了錢要回饋台灣社區,成本會比國外建好運過來貴很多,但多的錢會留在台灣人的口袋裡。(資料來源:關鍵評論網

首先,這位TJ先生恐怕不瞭解在正常狀況下,這些廠商作業的實務。依據正常商業運作狀況,原本不需要多付錢,外商就會利用臺灣部分當地資源來加以施工或使用相關服務。簡單的可以舉過去陸上風電為例,過去的購電費率並未有國產化的考量,但仍舊對於扶植臺灣陸上風電相關的產業與培養相關當地人力,有所助益。只是程度多少而已。不知道是誰先預設看不起臺灣當地產業,認為只要不給更多錢,人家就不想用你當地的計數與服務!

其次,TJ先生恐怕不知道,現在你所說提到的好處(「用台灣廠商、台灣工人,在台灣建立產業鏈,賺了錢要回饋台灣社區」)目前根本不確定。目前工業局計畫還在審離岸風力發電產業關聯執行方案計畫書(《傳離岸風電商「國產化」審查需補件工業局:還沒審完》風傳媒,公共政策,2018年11月19)。假若你是愛國的消費者去買車,難道會在那一台車MIT的程度都不確定的狀況下,就決定支付高達2.5倍的費用先下單、簽約再說嗎?

政府心目中的在地化,長得是什麼樣子呢?主筆沒告訴你的是,政府的政策發展目標中,從2021年的前置期到2025年的成熟階段,都有規定相應的產業發展項目,從最初的塔架、水下建設、電力設施、工程規劃、船舶製造,到中後期的風機零組件、海纜等等的專業製品,基本上除了台灣建不出來和廠商本身沒有意願的部分,其它能多MIT,就怎麼MIT。

2019-01-03 經濟部工業局離岸風力發電產業政策 (作者提供)
經濟部工業局離岸風力發電產業政策  | 作者提供

如果這一張圖所列的東西,臺灣全部都做的出來,我絕對同意用5.8或7.1。因為這樣的CP值實在太高了,臺灣真的用太便宜的代價,就拿到全世界各國離岸風電產業鍊的寶貝了!

本篇文章共 3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40

喜歡這篇文章嗎?

高銘志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