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區塊鏈與為人民服務的央行數位貨幣

2016-03-31 07:00

? 人氣

央行用區塊鏈技術發行數位貨幣是否會影響金融體系創造信用的能力?(胡一天提供)

央行用區塊鏈技術發行數位貨幣是否會影響金融體系創造信用的能力?(胡一天提供)

在比特幣橫空出世後五年,虛擬通貨與區塊鏈技術突然從一小撮極端自由派密碼學專家與電腦駭客的實驗,成為吸引跨國金融機構、高科技公司與知名創投基金超過上百億美元的互聯網金融新浪潮,連各大中央銀行都不缺席,紛紛針對虛擬通貨與區塊鏈技術對金融系統與監管思維的潛在影響發表研究或看法。引人注意的是,台灣央行於3月24日記者會後公佈了一篇關於虛擬通貨的參考資料,其中雖然除了點出發展數位貨幣的挑戰,但也明確指出,目前虛擬通貨並非由官方機構發行,不具無限法償效力,在法律上不算是貨幣,且就經濟觀點而言,因流通使用不廣,加上(相對於法幣)價值波動過大,儲值功能受限,尚未具備完整的貨幣功能,台灣的支付系統、金融穩定及行貨幣政策之執行,均無影。但由於多國央行已開始研究發行虛擬通貨的計畫,台灣央行亦已著手研究。台灣央行亦表明立場,仍將持續協助民間電子貨幣及新興零售支付之健全發展,並注意消費者權益保障及法規遵循。對努力追趕金融科技發展的台灣金融業及新創業者而言,央行的立場不啻為一劑振奮士氣的強心針,但也開啟了另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為何央行需要考慮發行虛擬貨幣?資訊科技催生的金融數位化與自動化,對央行「銀行的銀行」職能的影響究竟有多深遠?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央行指出的虛擬通貨發展挑戰之中,匿名性、跨境監管複雜度、易為不法份子使用,課稅爭議與消費者保護等議題,其實均非技術上不可解的難題。以比特幣為例,不透明是來自於帳戶地址是加密演算法生成的公鑰,一眼望去雖無法辨識,但因為所有金流都在區塊鏈共享帳簿上公開,透過適當的開戶驗證程序與大數據分析,個別帳戶節點的真實身分可以被精確標定。過去數年發生過的比特幣交易所倒閉或遭竊事件,除了人謀不臧之外,就是平台本身資訊安全防護措施不當,而非比特幣算法本身被破解。比特幣雖可被恐怖分子或犯罪組織用來洗錢,但實體現金與傳統金融機構協助洗錢的經驗,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金流不透明、逃漏稅、消費者權益受損等事件,到了21世紀全球金融資本主義的時代,仍然幾乎天天發生。發展虛擬通貨的挑戰,其實是金融業的內在問題。數位貨幣與區塊鏈技術只是金融業服務客戶的工具,如果金融業者克服不了人性弱點,工具再先進,監管再完備,問題一樣發生,風險一樣存在。關鍵在於,區塊鏈技術的出現,讓金融業更能直面問題,管理風險。正是在這個維度上,通盤分析央行對是否運用區塊鏈技術發行以法償貨幣計價之虛擬通貨,就有非常大的啟發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