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明媚,南台灣的豔陽催生了甫過冬的綠樹枝芽。父母親們鋪著野餐墊,看著天真無邪的孩子,盡情在綠草地嬉戲。誰能想像,2016年4月初正式啟用的「新營文化藝術園區」, 9個月前,只是一片荒蕪、堆積著廢棄鋼鐵建物,雜亂無章,連新營本地人都不想接近的嘉南水圳邊的小荒地?
不到一年時間,小荒地重生了。復活,並非重新讓一座新樂園拔地而起,而是保留原有的廢棄鋼鐵建物,如生鏽鐵塔、鋼廊、攀岩場,並重新整修,再邀請漫畫家「不二良」跨刀創作,賦予這個地方「童年狂想曲」的風味。從過去兩週父母親和孩子歡樂的笑容來看,這項工程非常成功!
這是台南推動在地文化、活化在地資源,提升生活品質的一環。無論是藍晒圖文創園區、林百貨、十鼓仁糖文化園區、佳里蕭瓏文化園區、新化大目降文化園區、麻豆總爺藝文中心、三二一巷藝術聚落、喜樹老街、神農街、國立台灣文學館⋯⋯等等,都是原有在地文化和生命力重生的展現,並吸引大量的觀光人潮,也讓台南成為一座擁有歷史文化感的觀光城市。
這些成功案例,有的是政府作前期整修、規劃,隨後引入民間力量(此為OT或ROT模式);有的是在地居民自發性做起,他們運用現有資源和創意,展現自我認同的能量,如喜樹集的文創商品。台南相對於台灣其他觀光縣市,可能是受陸客衝擊最少的一座觀光古都。過去多年,每年上千萬人次的外地遊客,多是國人、日本人,再來就是陸客或歐美人士。未來兩年內,台南將座落10間左右的五星級旅館。
這是一座非常「本地化」(localized)的古都,但也因為本地化,而顯得全球化(globalized)。外國人來到台南,正想浸淫在這種最道地、最具歷史風味的氛圍;許多外國藝術家在此創作、發想、迸發藝術新能量;愈來愈多日本或香港人在此定居、工作,享受台南那種慵懶和慢活的日子。
這座城市不會刻意迎合外地人,相反地,它有自己的發展節奏、性格、面孔,甚至一種莫名的任性。台南知道,要發展觀光,首要經營出屬於獨特的在地文化和產業。唯有自己認同自己、穩固根本,外人才會聞香而至,也才能勾勒出城市個性。創造觀光旅遊能量,無須花大錢、重新創造「新的東西」,只要善加利用現有的在地元素,增添新的活力和文化內涵,「從傳統中迸發新創意」,就足以吸引人駐足,更賦予居民珍貴的在地認同。
從台南的案例,台灣在面對中國可能利用縮減陸客人數,該怎麼因應?首先,我們要先盤點台灣各個縣市的觀光特質和資源。各縣市在不同時節,都會舉辦不同的節慶活動。這些活動,大多極具地方特色,但缺少國際觀光行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