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〇年代,老一輩能「跳鍾馗」的師傅「外務」太多(專演布袋戲或歌仔戲),新一輩的師傅則因「法力」不足,少有「跳」的機會,熟悉民間習俗、傳統戲曲與符籙的金鍊仙適時找到他的人生新方向──「跳鍾馗」。金鍊仙極少擔任布袋戲前台的頭手,但豐富的二手也累積札實的藝術底子,學書不成去學劍,終於給自己闖出一片天。一九九四年,金鍊仙收起布袋戲籠,在台北市伊寧街設立「景春堂」道壇,專事收驚、解厄、斬飛蛇等法事科目,布袋戲師傅「跳鍾馗」副業,成為金鍊仙的職業。
三十年前再看到他,他遞上的名片印著「台北景春堂傀儡掌中劇團」,後面上排則印著「鍾馗爺」三個大字,「業務」範圍包括新廟安座、開業剪綵、新屋破土、七月孤棚、舞台清淨、孤魂歸位、掃路煞、送火神、收驚、斬飛蛇,除了收驚、斬飛蛇屬於民俗療法,其他都與「跳鍾馗」衍生的服務項目有關。
金鍊仙頗有企業家頭腦,能因應「跳鍾馗」的社會觀感與市場需求,把道法一些可派上用場的科儀或法器自由運用。在他操弄下「跳鍾馗」變得非常「功夫」,不斷創新,禁忌成分降低,觀賞表演性增加。他請天罡地煞作法,是用三十六只青色瓷碗象徵天罡,準備時將中間的碗口朝上,其餘的「蓋碗」象徵保護觀眾的靈魂,儀式演出時則以一碗朝下、一碗朝上形成「碗花」,兩碗中間安置符咒,依序在不同方位的長布上擺放不同數目的瓷碗;安五營作法是在七尺(210公分)、不同顏色的長布上書符,由兩名助手拉撐,搭配後場吹奏牌子,金鍊仙一筆一畫慢慢書寫,最後在地上擺成放射狀,作為具象的外壇防衛空間。
金鍊仙從設壇、請神、制煞、排陣,直到鍾馗出場的操偶儀式,皆不同以往「跳鍾馗」的氛圍,原本十五至三十分鐘的儀式,可延長至二小時,視「請主」需求而定。金鍊仙自己得意地說,以前的人不敢看「跳鍾馗」,他就是要讓大家喜歡看鍾馗,這也是他對「跳鍾馗」的一種貢獻吧!我看他的表演,第一個感覺是裝置藝術家的跨界演出,「跳鍾馗」被他發揚光大了!
金鍊仙為資歷豐富的布袋戲演師,既擅長「請尪仔」,也能「跳鍾馗」,兼通民俗療法,生而逢時,加上體健長壽,在中央、地方都保護文化資產的大環境下,理應受到尊重。如果被台北市指定為與民俗技藝有關的傳統藝術保存者,名實相符,但若以「跳鍾馗」被指定就有趣了。「跳鍾馗」為何要指定保存?是因為它的藝術性?或是儀式性?「跳鍾馗」興衰有社會背景,金鍊受青睞是因為他的「跳法」好看?還是接近現代表演藝術?
林金鍊的「跳鍾馗」被「指定」,熱心的學者專家為他的布袋戲和「跳鍾馗」建立譜系:最早傳自其父林祥,後來正式拜師李天祿成為二手演師,而後向台北大橋頭道士陳溪學習符咒之術。很重要的,金鍊仙不是一直當布袋戲二手,也曾在西螺詹寶玉的「錦玉社」演過頭手。
目前從中央到各縣市文化機關舉行的無形文化資產登錄審查會議中,與會的學者熱情浪漫,但未必都能清楚所「指定」技藝的實質內容與生態環境。以現今文資部門對藝師的選拔標準,五十年前活躍於傳統工藝、戲曲、音樂各行各業的藝人應該都是大師了,可以想像王炎、黃海岱、鍾任祥、林添盛等布袋戲大師「跳鍾馗」的風采。昔日藝人、民眾對它心存忌諱,沒想到近年成為文藝青年觀賞的時髦表演藝術,其中的黑色幽默,反映社會「進化」與所歷經的民俗轉變。
如果「跳鍾馗」被保護,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想必吃鑼鼓飯的男人,都會變成「跳鍾馗」大師。那麼戲班的「扮仙」、道場「敕水禁壇」、「收命魔」以及「觀落陰」、「牽紅姨」或「哭路頭」,哪一項民俗不能被「指定」?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