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日本電影常沿襲歌舞伎傳統,把演員分「立役」與「二枚目」兩類,「立役」像京劇裡剛毅的花臉和武老生,「二枚目」是文弱的小生。
相對歌舞伎界出身的長谷川一夫(林長二郎)、中村錦之助(萬屋錦之介)、市川雷藏、大川橋藏的角色都是「立役」兼帶「二枚目」,柳太朗則明顯屬於不談戀愛的「立役」,倒是長而略帶稜角的臉型,經常露出一口白齒爽朗大笑。他的影藝人生曾經在東映創造出「劍豪名角」的形象,並且經歷了五○年代時代劇的黃金期。他本人不屬於天才型明星,個性也非八面玲瓏。他的成功來自於個人氣質及實實在在的生活態度。
記憶中最早對柳太朗的銀幕印象,是在他主演的一系列《丹下佐膳》,他在電影中扮演單眼獨臂,武藝高強又具喜感的丹下左膳,因為獨眼,不容易掌握距離感,為了尋找敵人的正確位置,臉部必須像螳螂般全神貫注,不停地作不同角度的轉動,神氣從獨臂流到拿著武士刀的另一隻手,在敵人層層包圍下,打打殺殺,所向無敵。
時代劇的特色就是「殺陣」,講究的不是演員高超的劍術,而是要能理解劇本所呈現的思想,以及劇中人的情緒表現。「殺陣」就像演員的對白,一樣一字一句都要經過思考。刀劍的握法、草鞋的穿法、武士褲的動作等,在時代劇裡都是相當被要求的。這也是時代劇中絕對不可缺少的部分,往往是電影中高潮迭起的武打畫面,也是我年少時最喜歡看的「千八拉」(チャンバラ),情節有追捕、有復仇、有家族動盪、有浪跡天涯等等,「殺陣」處理的好壞通常就能決定這部電影時代的價值。或許與「新國劇」的舞台背景有關,柳太朗能把日本時代劇裡主角持刀,以一敵多的「殺陣」技藝發揮得淋漓盡致,劍術之快,有不著痕跡的美感。
我以前看過的柳太朗電影多屬時代劇,後來才知道他也曾經演現代劇,「新國劇」時期常著現代裝扮演時代青年。進入東映之後,幾乎都演時代劇,東映出品的電影主角通常幾年的顛峰期過後,角色地位就被另一個「人氣」演員取代。柳太朗當紅時,大川橋藏還只是配角,卻在六○年代成為最紅的日本時代劇巨星。我中學時代看到的東映電影,如《新吾二十番勝負》、《海盜八幡船》、《紅顏秘使》,主角都是橋藏,在他主演的電影中,柳太朗只能扮演配角或反派角色。
最後一次看到柳太朗再度擔任主角,是在司馬遼太郎名著《梟之城》改編、工藤榮一導演的同名電影(1963,東映)。我那時唸初三,對柳太朗能重新領銜主演,十分振奮,放學回家,忙不迭地到附近的東南戲院看《梟之城》,此情此景,至今猶然深刻。但也有「漏網之魚」,柳太朗與童星金子吉延主演、同樣演伊賀忍者故事的《小飛龍》(1966,東映)就漏掉了,事後分析原因,可能這部電影沒來宜蘭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