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彰化埔鹽鄉的埔打路,沿著蜿蜒的巷弄漫步,與幾幢紅磚黑瓦的老屋擦身而過,穿越綠油油的田埂,彷彿時間凝結保存了農村的質樸與恬靜。
在如此靜謐、低調的鄉間突然出現一整面「雞毛撢子大舞台」—豔陽下曬著千百隻雞毛撢子,場面可說是瑞氣千條、氣勢萬鈞呢!
『來喔!進來坐阿!』熱情、宏亮的嗓音打破了鄉間的寧靜。
雞毛撢子大舞台前坐著陳忠露夫婦,他們停下手邊工作,熱情的分享身後的千百支雞毛撢子:『顏色鮮艷帶有金屬光澤的是公雞毛、淺褐色看起來細長的是母雞背上的羽毛。』
他們是臺灣少數僅存的手工雞毛撢藝師,從父親時代接手經營,至今超過40個年頭。
早年家家戶戶會在院子養雞,逢年過節殺雞加菜時,常常會剩下許多漂亮的雞毛。廟旁乞丐常常撿拾這些雞毛、綁上竹子來把玩,陳忠露的父親覺得很適合拿來除塵便跟著學,不僅開啟了製作雞毛撢子之路,也讓豐澤村成為當年臺灣雞毛撢子產業的商業聚落。
陳忠露從二十五、六歲就開始向父親學綁雞毛撢子,從前置作業到製作簡直是耐心與手腳協調度的考驗。
首先,須將雞毛清洗曝曬2天。再分類毛色、長短後才能開始製作。只見陳忠露師傅先將棉線纏在腳趾,老練的調整綿線長度,手拿藤枝、沾上白膠,一邊繞圈、一邊黏上雞毛,透過腳趾的控制慢慢滾出雞毛撢子所需的綿線長度。手腳並用地黏完一圈後,再以棉線固定打結,如此反覆著讓雞毛包覆整把藤枝...最後在豔陽下風吹日曬一個星期後才算大功告成。
『少年時光我們夫妻倆一天可做一百支,最多還請過二十多位女工來幫忙做。當時鹿港家具業興盛,我就踩著腳踏車載著整車的雞毛撢子去賣,或在鄰近的鄉鎮兜售;後來很多高級車也都愛用雞毛撢子保持車子外觀的清潔,連計程車司機也人手一支,更有人拿來做為結婚12禮的其中一項,或當入厝的禮品,取其「起家」的諧音,帶有祝福的意思。』
手工雞毛撢子的彈性好,輕輕一拂就能清除灰塵。雞毛吸附灰塵時,甩一甩就能恢復原貌。『雞毛撢子就是要用,越用會越好用。如果不去動它就容易長蟲,偶爾要撢一撢,每個月拿出來曬一曬太陽保證可以用十年以上。』原來陳忠露家門口的「雞毛撢子大舞台」,不僅是家中擺飾,更是他保養的訣竅!
『雞毛撢子好用的原因是雞毛軟,傢俱不會被刮傷。雞毛、藤、麻繩等物料都是天然的東西,就算不要了,丟在地上也會自行分解,環保又不危害環境。』陳忠露自豪地說。
過去雞毛撢子是家家戶戶必備的清潔幫手(也是父母管教小孩的良伴呢!)近年仍不敵歲月的流逝而沒落,陳忠露笑著說「一支手工雞毛撢子要做一、兩個小時,一支一支黏上雞毛的過程『金價就促咪ㄟ』」,即使做工費時,陳忠露師傅與他的妻子仍堅持傳統,更視為生活樂趣。
「這是我父親教會我的技藝」陳忠露一雙兒女也傳承了父母的好手藝,希望他們老來也能像自己一樣在閒暇時間綁綁雞毛,讓這項技藝能傳承下去。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你好臺灣(原標題:彰化埔鹽雞毛撢子—陳忠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