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做生意,東西賣越便宜越好嗎?低估消費者的自尊心,小心踢到鐵板啊

2017-04-17 17:20

? 人氣

印度企業經常推出低價到不可思議的產品,並且以「可負擔的價格」作為宣傳口號。但在過度強調「世界最便宜」的時候,卻常常因為忽略消費者的自尊心而踢到鐵板…

根據上個月的市場傳言,韓國三星電子將會把整新過後的Galaxy Note 7以低價銷售到印度市場,以解決其因電池爆炸而被迫於全球回收的數百萬支庫存。在我看來,這是又一個企業因低估印度市場的消費實力並忽略了印度消費者的自尊心,而踏入的「印度市場只配推出低價」陷阱的案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儘管印度今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被預期會有超過7% 的成長率,堪稱是全世界經濟成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但她購買力平價後的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 per Capita PPP)仍只有約6200美元的水準,幾近台灣的八分之一,世界排名僅130名(註一)。單就數字面來看,一般我們會預期印度是價格敏感度極高、品牌忠誠度甚低的市場,消費者可能會因為幾十元盧比的差異就被吸引去購買較低價的品牌。

大致而言,這個假設是正確的。在低技術勞工平均日薪為300元盧比(約140元新台幣)的印度,因消費者無法負擔「投資」數百元盧比在罐裝的洗髮精或沐浴乳上,這些洗髮精、沐浴乳是被分裝成單次使用的量,一小包、一小包地在路邊攤販售的,消費者只在有需要的時候再以每包約莫2至3元盧比的價格購買;同樣地,會一次買下整包香菸的人也不多:煙癮來時,走到隨處可見的小攤販買根要價13元盧比的單根香菸(或3到4元盧比的手工捲菸,端視於對自己社會地位的認知),再配上一杯10盧比的香料奶茶,是人們忙裡偷得半日閒的常見組合。

(圖/想想論壇提供)
印度仍不是一個成熟的市場,價格在大部份的時候都是消費者的首要考量(圖片來源:作者攝於Main Bazar, Delhi/想想論壇提供)

在這個時空背景下,企業會有以低價搶市、薄利多銷的認知是很正常的:既然有這麼多人支付不起原本的價格,那麼我就不停推出更低價的產品,反正印度人口那麼多,總有一天會買這些產品的人會多到可以支撐起全新的市場區隔。印度企業經常推出低價到不可思議的產品,並且以「可負擔的價格(affordable price)」作為宣傳口號。但在過度強調「世界最便宜」的時候,卻常常因為忽略消費者的自尊心而遭到回火

塔塔集團(Tata)在2009年推出號稱「全世界最便宜的汽車」,最初要價僅10萬元盧比(約50000元台幣)的Tata Nano。當時,根據社會與經濟數據,塔塔相信如此可負擔的價格將會讓印度汽車市場擴張65% 並「能夠將印度市場由以摩托車為主轉型為汽車為主」。事實證明,當媒體越是頌揚Tata Nano「世界最便宜」的時候,就越是將這款產品踢入深不可見的低谷──印度消費者並不認為花費幾十萬元(至2017年車價上漲至約25萬元盧比)去購買一台被強調「跟摩托車一樣便宜」的,沒有冷氣、背蓋無法開啟、沒有氣囊、加油要下車打開引擎蓋的624cc引擎Tata Nano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Tata Nano推出至今將近八年,總銷量大約30萬輛,大約是塔塔在古吉拉特邦(Gujarat State)特地為Nano建立的專屬工廠的一年產量。今年4月初塔塔集團總算承認Nano是個失敗的計畫,預計在2020年結束這條產品線,並將他們在古吉拉特邦那超過1000英畝的Nano廠區移作他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