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界討論環保,未來會有飯吃嗎?她用實際行動駁斥教授,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2017-09-11 11:41

? 人氣

時空背景來到十年前,我的博士論文口試會議上,當我滔滔不絕加上一點口乾舌燥地把事前演練了數十遍的稿子講完後,坐在台下幾個頭髮斑白的教授老師們一陣靜默後,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老師嘴裡吐出了一個很微弱的問題:「你要在管理學院討論環保的重要性,畢業以後找得到工作嗎?」我已經不記得我回答了什麼,不過很顯然地,在當時的管理學院裡,環保不僅不流行,沒有人關心,甚至感覺還有點dirty!那個夏天的午後,我感到很孤單。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畢業後當我在各種場合講環保或企業社會責任的時候,得到的質疑大多類似。

「景氣這麼差,企業都不賺錢了,談什麼環境保護?」

「經營公司不是慈善事業,談什麼社會責任?」

其實大家並沒有錯,多數經濟學大師也支持這樣的論點,米爾頓‧傅利曼說:「企業最大的社會責任,就是利潤最大化,以增加股東的價值。」世人崇尚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國富論》裡那隻「看不見的手」,在資本市場裡的每個人,在拼命追求私利的過程中,市場機制自然會給所有人帶來利益,其中沒有一絲一毫「環保」或「社會責任」的味道。

但在這幾年,社會上的風氣似乎有些轉變。上班途中遇到同事,會有人好心告訴我今天PM2.5指數高,要記得戴口罩;討論年度文宣品,美編會說取得FSC認證的紙張雖然貴了一點,但比較環保;去美容院洗個頭,洗頭小妹會聊說她幫客人用某牌環保洗髮精洗頭,她的手不會發癢;同學會時,過去喜歡和我報股市明牌的老同學告訴我,股本達50億元以上的上市上櫃公司,現在開始要被強制規範撰寫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回家吃晚飯,老爸老媽會問我什麼是碳交易…。

其實,很少人知道,在《國富論》之前,亞當‧斯密還出版了一本《道德情操論》,其中娓娓道出,資本主義制度必須建立在誠實和正直的基礎上,他同時也提出一個相當現代化的概念,名之為「湧現」(emergence),隱含的意思是,沒有一個單獨的個人(如學者)或單獨的權力(如政治強人)可以改變世界,真正的社會進步,必須是發自民間或草根的「湧現」現象,也就是「我們一起改變了世界」! 就綠色產業的工作者而言,只要每一分思考或行動,都考慮對生養我們的環境與資源的愛護與珍惜,這樣與無數個你一起,透過湧現的方法,就能改變世界。這概念其實與那隻「看不見的手」屬於同一個核心理念。

管理學院出身的我,很喜歡彼得‧聖吉的一句話:「創業家看的是以後的趨勢,而不是現在的流行。」我不是創業家,但不容否認綠色環保是未來的大趨勢,但現在稱流行尚早,看來我們綠色工作者似乎還要忍耐一陣子。不過,幸好有「綠學院」,讓我們在這條路上並不孤單。

作者介紹│羅時芳

因為博士口試委員的一句「你要在管理學院討論環保的重要性,畢業以後找得到工作嗎?」憤而孤單地踏上環境經濟之路。相信金錢買不到的東西有很多,在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擔任副研究員期間,看到了環境問題及國際趨勢的轉變,希望台灣在世界的舞台不要缺席,讓更多感人的綠色企業故事,揚名國際,發光發熱!目前擔任綠學院的綠色帶路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綠學院(原標題:你現在看見的,不代表是未來)

責任編輯/林安儒

喜歡這篇文章嗎?

綠學院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