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不要再鬼扯了!SRC建築比較安全耐震又環保?》因為談了建築結構安全與生命週期碳排的議題,在業內引起辯論,一時間似乎成為各種建築結構拉站隊比誰厲害的態勢。今天我打算把視角拉大,跟你聊聊建築的生命週期。
建築的生命週期從建材生產運輸、營造施工、建築使用、修繕更新、拆除廢棄,其碳足跡就是在這幾十年間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研究發現,建築使用階段碳排占比最高。在臺灣,一棟樓層4層的RC住宅,建築使用階段碳排占比63%;樓層10層的RC商辦,更高達86%。在建材生產運輸、營造施工階段的碳排,僅占23%。(註一)
建築使用階段的碳排是什麼意思?就是使用者在其中的日常耗能、耗電量。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我們吵了老半天想要拉站隊,但建築結構其實不是什麼關鍵,真正要負最大責任的,是住在建築裡的你我他。
你這時想,不太可能吧,鋼筋混凝土建築物(簡稱RC建築)用水泥、混凝土、鋼筋來蓋,這些東西都這麼耗能,碳足跡隨便就是幾百萬公斤起跳,我吹個冷氣、周末追劇這麼小資的行為,怎麼可能碳排會比你高?
因為你是每天、每小時不斷地用電,一用就是幾十年,你搬走了,還有人接著用,而營造主要通常是一次性活動,到拆除廢棄之前,量基本是固定的。
吹冷氣一小時製造約0.6公斤的碳排,看一小時的節目製造約3.2公斤的碳排(註二),而RC建築換算成每小時碳排約0.084公斤(註三),答案很清楚。
因此,建築節能與維護管理更為關鍵。
認知偏誤到處發生,加上這幾年盛行快速的新聞整理懶人包,這些都在豢養認知偏誤。一件牽涉到不同領域和專業的事情本來就應該很複雜,根本不應該期待一般人有時間理解,這也是為什麼需要政府的原因。我們繳稅給政府,期待事情有專業分工,複雜問題由政府幫我們決策,做長期規劃,這樣我們下班後才有時間吹冷氣追劇,而現在卻什麼議題都要我們公民參與,自己公投表決,我們聘你們這幫專業人員幹嘛!
於是呢,我們只好使用更多的認知偏誤幫我們快速替政府下決策,看到挖山的畫面,我們馬上就覺得礦業及土石開發產業都不應該容忍,水泥、混凝土、砂石通通進口就好,完全不會去想臺灣每年的颱風、地震、水災這麼多,只要災害一過,基礎建設的重建或修建都需要這些你看了覺得很討厭的材料。
我再給你舉一個最近的例子,大陸盜採海砂。
澎湖、金門、馬祖附近的海面上,最近每天都有一些中國大陸抽砂船來偷挖海砂,搞得海巡弟兄每天都很忙,而且怎麼抓都抓不完。聽到是大陸你一定很生氣,怎麼可以在我們的經濟海域裡偷挖呢,又沒有經過我們的同意,而且還破壞大自然。
換個角度想,他們為什麼要來偷挖呢?
因為砂石和水泥、混凝土一樣,是基礎建設必需的資源,不只是大陸,每個地區的人都知道要全力爭取自主,可惜我們政府並沒有這種風險意識,現階段的砂石料源,如海砂或陸砂開採,都沒有明確開發利用的決策。我們一般人更是完全搞錯重點,花時間擺在內鬥自己的台泥、亞泥,渾然不知別人已經挖牆腳挖到自己家門口來。
這件事的解法是什麼?除了長嘆一聲「嗚呼哀哉!尚饗!」我們還能做什麼?別著急,先祝你新年快樂,我們明年(2021)再見,再給你提出我們的解法。
作者介紹|鄭瑞濱
孜孜屹屹專精於營建材料研究的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博士,秉營建循環翻轉產業的夢想,告別十餘年台灣營建研究院組長、所長的職涯後,以「產業踐履」為職涯目標再出發,任潤泰精密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職務。同時擔任綠學院綠色帶路人,並在台灣混凝土學會平台整合建構含括水泥、砂石、鋼鐵、混凝土等業種的「營建循環產業鏈」,發展營建材料領域的新供需模式、創造新的商機與產值。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綠學院(原標題:吹冷氣一小時、追劇一小時的碳排竟然比建築本身還高?)
責任編輯/連珮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