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高復原力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樂觀。當你聽到「樂觀」兩個字時,你會想到什麼?我心中第一個冒出來的聲音是:「樂觀就是要人一切都往正向看嘛!覺得世界都是美好的,沒有任何不開心的事。」接著我想到網路上各式各樣叫人樂觀的勵志語:「要樂觀,要往正向看!」我覺察到心中的排斥感,想著:這不就是毒性正能量嗎?
而當我讀了更多關於樂觀的研究後,發現原來樂觀並不是我原先理解的那樣。研究上有兩種解釋樂觀的方式,大家或許都很熟悉第一種,研究上稱為「性格上的樂觀」,就是一個人的基本信念相信「未來會變好」、「好事會發生」、「人和世界都是美好的」。第二型的樂觀稱為「解釋風格」,來自於美國賓州大學教授馬丁.賽里格曼(Martin Seligman)博士。賽里格曼博士解釋,「樂觀」與「不樂觀」差別在於一個人如何解讀發生的事情;也就是說,當挫敗發生時,你如何解釋「為什麼這件事情會發生」?
在我說明什麼是「解讀風格」前,先請大家看以下情境,想像一下,如果這件事發生在你身上,你會怎麼解讀「為什麼這件事情會發生」?
‧公司在二○二○年疫情期間裁員一批人,你被解雇了。
‧你進入到最後一輪工作面試,覺得面試表現得很好,但面試後卻無聲無息,沒有任何通知。
‧你的孩子在學校學業成績很糟糕,這次段考又考班上最後一名。
‧你想出國念書,申請了十幾間學校,沒有一間通知你面試。
‧在交往六年後,你的伴侶跟你提分手。
如果以上的情況發生在你身上,你覺得為什麼這些事情會發生?
理解你的解釋風格
我們每個人的大腦都有一套習慣的解讀方式,這樣的解讀模組非常快速,就像反射動作一樣,事情一發生,你的大腦就會立刻做解釋:為什麼這件事情會發生?賽里格曼博士的研究發現,我們的解讀模式包含三個面向:
一、你覺得事情會發生,是「個人因素」還是「外在因素」?
當一件挫敗發生時,你習慣歸因於是個人因素(是我造成的),還是外在因素(有其他原因造成)?如果你習慣歸因為個人因素,被裁員時你可能會認為「都是因為我做得不好」;孩子考不好會讓你認為「都是因為我教養不當,我是個糟糕的家長」;長期交往的伴侶跟你提分手時,你可能會覺得「都是我的錯,我不夠好,所以他要離開」。
相反地,如果你能夠考慮到外在因素的影響,那麼在被裁員時,你能夠理解可能是疫情帶給公司很大的財務危機,或是公司體制本來就存在許多問題;孩子在學校表現差時,你能夠看到孩子需要被協助,可以去探索他學習過程哪裡出了問題;長期交往的伴侶提分手時,你知道兩個人都有造成這段戀情結束的原因,這段關係並不適合你們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