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這裡可以借鑒的點在於與他人面談之前,充分瞭解他的背景,這是創造相似感的基礎。一旦建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它會長久的影響你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正如經濟學家約翰.甘迺迪.加爾佈雷斯所說:
“在人際關係中,我們力求不斷重申我們的第一印象,而非修改他們。”
除此之外,卡本尼建議在第一次與他人面談的時候,你需要保持對他人稱讚的態度以及詢問開放式的問題。當面談結束的時候,試圖再次用自己積極的情緒和對對方感興趣的態度感染對方。握手便是很好的一個方式,因為握手的動作需要信任感,它是建立相互信任關係中重要的一步。
注意自己的身體語言
“身體語言是人在每時每刻無意中發出的,被他人潛移默化所覺察的一種感知信號。而且身體語言所顯示出來的個人情感和精神狀態往往比語言更為真實。”
人是否真實的快樂可以從他微笑的方式看出,發自內心微笑的人嘴角的外角會上揚,眉毛的內角會下降。但若沒有真正快樂,你只會用嘴微笑,眼睛不會表達幸福,因此笑容就會顯得很假。而且研究證明人們在區別真微笑和假微笑這件事上基本沒什麼困難。
但是若肢體語言很難控制,那我們如何發展人格魅力?解決的辦法是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意識。芝加哥大學心理學研究證明,人的大腦,特別是情緒腦是不能區分現實和想像的,很多時候只需要想像一個情境就會導致大腦向身體發出一個命令,就如同這個情境真實發生了一樣。所以若人在自我意識中創造出一種內部魅力的狀態,那他的外部行為也會和身體統一,展現出身心合一的真正的個人魅力。這個過程就猶如眾所周知的安慰劑效應。病人雖然獲得無醫療效用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所以當在一些特定的場合需要真誠的笑容而自己身體又無法做到時,嘗試去想想生活中你最愛的人,或者讓你開心的事物,想像他們就在你的身邊。
培養「同在感」
除了控制自己的意識,培養人格魅力還需要讓他人感受到你與他們同在,這要求你能意識到每時每刻的當下發生了什麼,聚精會神的陪伴和傾聽他人。若你能全心的投入,你會顯得真誠,融洽和值得信任。若缺乏“同在感”,當下與你交談的他人是可以輕易感知到的,而且很可能會對你產生情緒。
然而學習這種“同在感”並非易事,因為自然界優勝劣汰的法則,人的大腦因為生存本能的需要會對重要的感官刺激元素產生更多的注意力,如同新的景象,聲音或者氣味。這意味著人很容易分心。在當今的社會,這樣的問題愈加嚴重,電話,電視,手機,汽車等等生活中必須的東西無時不刻的在感官刺激我們,讓人很難單一的聚焦於當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