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一本講「圈子」的書,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想到小時候的一件事。
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由於戶口問題,我從一個鄉下學校轉學到了一所市立的小學。那時候恰逢四年級,小學英語課開始的一年,而我所轉入的學校在三年級便開設了英語。也就是說,當我轉學過去的時候,我和新同學的差距是整整一年—兩本書。雖然我早已在校外補習班裡學過很多,差距一年對我來講並不要命,但當老師在課堂上問我原來學到了哪裡的時候,我依然被同學們恥笑了。
後來,我透過自學和老師補課,很快追上了英語課的進度,加上其他科目成績都優於同學很多,甚至連運動會都到處拿第一,我很快被升任為新班長。原來的班長從一年級做到四年級,由於我的到來,大隊長變成了小隊長,班長什麼都不是了,全班同學都團結一致站在原來班長那邊,我成了名義上的班長,一個被高度孤立的班長,一個一出問題,所有同學都說「我們班沒有班長」的班長。
現在想起來,總覺得「班長有什麼了不起,有必要嗎」,但在小學那個年代的認知,班長就是個天大的事情了,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空降不得志。為了和新同學交朋友,我甚至改變了自己說話的方式。比如以前我對同樓小朋友的稱呼是「我們樓的×××」,而新同學習慣稱為「我們院兒的×××」。我不知道這個「院兒」的概念從哪裡來的,但就直覺的學他們說話,希望能跟他們一樣,讓他們接受我。
因為我,大隊長變小隊長,四年的班長成了普通學生一定不好受,但這是老師的安排,年幼的我也沒什麼辦法。我只能盡我的努力去討好他們,希望自己能得到新同學的信任。
可遺憾的是,直到小學畢業,我依然沒能進入他們的圈子。
如果那是一個極端的「圈子」故事,那我的小故事也體現了圈層,只不過是一個從郊區到城區的圈層,並沒有故事裡那種從偏鄉到大城市那麼大的差距。但我們的故事,都直指一個方向:如果你想要進入比你高的圈子,除了要付出極大的努力,還會讓你變得現實而工於心計。我承認自己是一個有心機的人,從小小年紀開始。
故事裡的主角從底層變成白富美的過程中,儘管整個人漸漸變了,但至少還保留了一些單純和善良。但現實生活裡的他們,可能就沒有這麼單純了。不誇張的說,我周圍就有幾個這樣的人,他們除了讓我覺得討厭,甚至讓我覺得可怕。如果說我的心機也就停留在「如何少花錢,吃個大餐」上,那我身邊的這些人總會讓我覺得「他是真的無意,還是故意在害人啊」,而每次得到的都是慘烈的答覆。
可能我們都覺得這樣的人很討厭,但事實上,生活到處是圈子,我們都身處其中,故事主角代表了我們很多人。不光是環境的改變,還有見識的改變也會形成圈子。比如見過了不怎麼努力就能賺大錢的人,就會對自己兢兢業業的賺錢方式產生懷疑;比如見過了只需要討好高層就能獲得人生改變的人,就無法相信生活中並非只有錢能鑄造圈子,權力和環境也是一樣,你敢說自己面對別人的不勞而獲不心動嗎?但若要進入這樣的圈子,付出也一樣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