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過去有58家磁磚廠西進中國,如今卻只剩下兩家;
面對市場環境的變化,冠軍磁磚提出的「止血」策略,要在企業半百之際,拚出重生之路。
當你是一家老字號中國概念股老闆,面對自家產品在主力市場淪為價格競爭,以及過去10年至少有7年虧損,這該如何突圍?
「人生的過程有起有落,沒有辦法一帆風順。經營公司也是一樣,尤其沒有好的獲利,虧損壓力當然很大,但既然跌倒了,就是要趕快爬起來。」面對過去10年中國市場削價競爭,冠軍磁磚董事長林榮德滿是無奈,三年前他下定決心要「止血」,把重心移回台灣,再拚新成長曲線。
2021年前3季,冠軍轉虧為盈,每股稅後純益(EPS)交出2.19元的成績,替8百天來的轉型大計,注入一劑強心針。
先天優勢超強
卻不敵紅海與稅制
1997年,國內磁磚龍頭冠軍決定西進中國,相繼於江蘇昆山、山東蓬萊、安徽宿州設廠,曾經風光一時。
「那時候台灣磁磚廠的技術、設備到研發,各方面都很強,即使市場上有稅制不平等問題,但我們先天的優勢比較強,前面十幾年多有獲利。」翻開冠軍的財報,在2012年以前,平均每年EPS 1至3元,但其後隨著中國在地品牌崛起、轉為紅海市場,之後的10年當中,有7年虧損,「我們也在不斷嘗試改變,但現實問題就是大環境的趨勢,我們改變不了。」林榮德語帶無奈。
冠軍在中國也試著要轉型升級,但仍難避開「稅制」的硬傷。由於台商扣抵後,仍須繳13至14%的稅,相較於陸企不到5%,硬生生輸在起跑點;以同等級磁磚比較,光成本就相差15至20%。
「磁磚品質的好壞,要1到3年才分辨出來,這樣的產品特性成為第二大硬傷。」林榮德直言,冠軍只能靠品牌力區分市場定位,但中國在地磁磚廠擅長銷售與包裝商品,導致消費者不易辨別產品好壞。
過去中國市場曾占整體營收48%,讓冠軍難以輕易言退,直到2019年底才決定「止血」。但它的止血方式不是放棄中國市場,而是透過和當地台商合資,由手握一次購足優勢裝修通路的廣州海鷗住工,主導銷售。
以衛浴設備起家的海鷗,同樣是早年西進的指標台商。這幾年海鷗面臨中國競爭者崛起,開始把建材整合統包銷售,並在通路上開始掌握優勢。有鑑於裝修一條龍的生意,較單一產品更有競爭力,於是冠軍與舊識的海鷗,因此萌生合作想法。
到了2020年,雙方策略聯盟,共同合資成立「海鷗冠軍」,冠軍透過資產出資方式,以子公司信益中國的名義,持有43.46%股權,而海鷗則是持股54.54%,並由海鷗擔起經營之責,冠軍負責出貨和協助,人力與銷售成本因此驟減,透過節流快速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