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長輩發展興趣,就像對待孩子一般,公開讚美、肯定、關注他們所做的任何反應,建議最初要陪著一起做,直到他們玩出興趣,有新的生活圈與朋友。若長輩已有興趣的(如喜歡在老家種田、做傳統工藝)也很好,不一定非得急著拉出門,可利用興趣累積出來的成果,幫忙找發表空間,鋪陳參與社會生活。老年興趣發展不需受限,先認識自己的身體,還是可以適度挑戰的,國內有好幾個例子,長輩七、八十歲還去衝浪、登百岳及環島,做什麼倒是其次,不被「老」所限的心態才是重要。
3. 社會層面:尋找同伴與參照點
(1)提供真實他人的成功經驗
人類是群體社會,在缺乏客觀資訊下,總會互相比較,利用他人或某團體作為參照點,評估自己現在在什麼位置,又怎樣做是比較好的,這便是心理學的「社會比較理論」。進入老年期也會這樣,當不知道怎麼做時,會參考別人怎麼做,然那些螢光幕裡的「別人」,其實不符合現實,不是太精彩就是太慘,較適合的方式應該是尋找條件相符的同伴再參照。社會比較論可助子女與長輩溝通,當他們礙於傳統觀念不直接表述感受時,可先從左鄰右舍的閒事開始談起,再慢慢地探聽他們真正的想法,潛移默化教育。
「媽,以前那個鄰居阿好嬸和先生去環島了耶,聽說玩得很開心,拍了一堆照片,怎麼樣,改天你跟爸要不要試試?」
「不要啦,這樣浪費錢,發生意外怎麼辦?」
「不會啊,阿好嬸有糖尿病她也是去啊,他們都有一些預防措施,怎樣做就可以安心繼續行程…媽,你會擔心什麼嗎?」
提供情境相似,且為真實他人的成功經驗,並藉此從長輩的反應裡得知想法與感受,討論因應策略,讓長輩從故事裡參照到心態重整或興趣發展的成功經驗。
(2)善用社會資源
另一種尋找同伴的方式,是善用社會現有資源,包括宗教類(宗廟、教會…)、政府單位的老人福利類(老人共餐點、銀髮俱樂部、樂齡學習中心、文康休閒點、志工服務…)、村里民類(村里民活動中心、里長辦的活動…)、學校類的(社區大學、松年長青學苑、學校志工…)。子女起初仍須陪同長輩參加,關心他們的體驗,直到他們熟悉該情境為止。
讓長輩充滿活力,做他想做的事,有目標地繼續人生,才是真正退休、自由的老年生活。
作者介紹│林仁廷
社區心理師
責任編輯/陳憶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