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當與他人討論會有不同意見的事件時,我們常常為了捍衛自己的看法進行防衛,結果變成各說各話,誰都無法說服誰。作者提出了幾個法則,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對話法則二:改採「我們」為討論的角度
當我們感覺到事情針對到自己的時候,為了捍衛自己的看法或自尊,常會進行防衛。為了避免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改變討論方式,從「相互對立」換成「共同面向問題」。這種概念如同是從原本會議桌兩邊面對面爭鋒相對,轉換成共同向著地圖擘畫戰略藍圖一樣。
通常的模式是甲男提出了A方案或論述,而乙男提出B方案或論述。兩人討論時,往往把「自己提出的意見」不自覺當成「代表自己存在」的體現,因此如果有人提出相反的看法,我們就會開啟防衛機制,認為自己的價值被否定,試圖堅守自己的陣地,繼續向對方逼進,努力說服對方,或要對方承認他不對。
只要把二元對立的界線模糊掉,就可以打開癥結,讓選擇題變成開放式的問題。在語言上,可以把「你」跟「我」這兩個單數的人稱改成「我們」,並且用問句把選項打開,讓情況不再是非A即B。
例如,只要說「我覺得你這個方案有問題」,對方潛意識就會覺得自己被否定,於是展開捍衛。但如果我門把二元對立模糊,改成開放式的思維,會是:「這個方案很好,那有沒有什麼事情是我們可以更加注意的?我們有沒有什麼問題可以事先預防?」
「我們」這樣的字眼會讓對方覺得你基本認同他的想法,你並沒有直接指出你看到的問題,反而是用問句誘導式,希望對方能說出他的想法。
假設對方神經大條,你無法導引出你想要的答案,此時可以試著把你的意見包裝成一個諮詢性的問題,比如說:「假設我們遇到某某情況,這個方案有沒有需要補強的?你覺得我們應該怎麼做會比較好?」
這種諮詢的方法,會讓對方覺得自己有主導權,而且意見被重視,比起直接「你這方案碰到某某情況,一定會出問題」這種說法更柔和,同時又能導引出他自己的想法。而當導引出他的想法時,你就能用補充性的意見加入你的看法:「嗯,原來如此。如果是我的話,我還會想到另外哪些地方,跟你分享一下,像什麼什麼,你覺得如何?」
對話法則三:掌握溝通的五大要領
討論問題或溝通時,常見到一不小心就發散到其他地方抓不回來、浪費時間或者有不必要的衝突等情況。因此在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抓緊自己的核心目的以及議題。
我們回頭看剛剛小朋友的討論,就是沒抓住關鍵要領。關鍵的問題是:「兩個小朋友都想要橘色,怎樣能讓大家都用到?」但這兩個小孩後來的對話變成鬼打牆,最後還偏題跑到「太陽能不能是橘色」、「你欠我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