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以生產藍色藥丸威而鋼而聞名的全球大藥廠、美國的輝瑞公司,宣布一個高達1600億美元的大型併購案─與愛爾蘭的藥廠艾爾健合併。這個合併被包括希拉蕊在內的許多美國政要大力譴責與反對。
原因何在?因為實際上是瑞輝併艾爾健,但合併後公司總部要遷移到愛爾蘭。這招可說是妙不可言,這一來為瑞輝每年省下龐大的稅金支出─美國的聯邦稅加州稅最高可達40%左右,愛爾蘭的稅率只有12.5%。這種被稱為「稅收倒置」(inversions)的操作方式,包括漢堡王(Burger King)、有線電視集團Liberty Global等品牌都早已用此方式把總部遷出美國,省下大筆稅金。
這其實就是全球所有富人、跨國企業都在玩的避稅把戲─雖然我們不稱之為「逃稅」,但其實逃稅與避稅的有同樣的本質─減輕稅賦支出,兩者的差別在逃稅是百分之百的非法行為,避稅則屬合法─或至少在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灰色地帶。
事實上較諸這種「稅收倒置」更普遍的作法是所謂的「移轉訂價」─例如從A國出口到B國的產品,其中的利潤有1億美元,正常情況下在B國要被課30%的稅─等於是3000萬元。因此產品出口時先到避稅港C國「轉一圈」,再以接近在B國售價的價格出口到B國,利潤變成剩下100萬元,所以B國只課得到少得可憐的30萬元的稅。
而大部份的利潤都變成留在C國─C國的稅率極低或幾乎免稅,這種移轉訂價讓企業省下大部份的稅金。幾乎所有的跨國企業都在免稅天堂、避稅中心設有空頭公司,用來作移轉訂價,以逃避課稅。
也因此,外界可看到那些跨國大企業留在海外的利潤與資金一個比一個多。號稱富可敵國的美國蘋果公司,他的營收有55%以上來自海外,而其在海外的平均稅率低到只有1.8%,所以蘋果一家企業就有2000億美元在海外─這筆錢匯回美國,理論上要面對的是高達35-40%的課稅(包括聯邦稅與州稅);微軟亦有超過千億美元未匯回,非正式的估計是美國企業有2兆美元停泊在海外。
對大企業而言,這種避稅是為了創造股東與公司利益,所以作起來一點都不覺得丟臉,連標榜「不為惡」的谷歌,都大玩移轉訂價。谷歌在歐洲的業務,把利潤都放在稅率最低的愛爾蘭,最後終於讓歐盟及各大國受不了,集體要求谷歌為其「避稅行為」(其實,就是一種逃漏稅吧!)補稅。
今年1月谷歌才與英國政府和解,答應補稅1.3億英磅(約62億台幣),法國政府在2月已經要求谷歌補稅16億歐元(約台幣592億元),義大利政府要求其補稅2.5億美元(約台幣80億)。當然,蘋果更優秀,歐盟要求蘋果補稅高達80億美元(約台幣2600億元),同時也把新的目標對準全球電商巨擘亞馬遜了─亞馬遜也是把利潤放在低稅率的盧森堡,造成歐洲其它國家數十億美元的稅收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