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二戰期間的欽迪特遠程突擊隊

2021-12-05 07:00

? 人氣

之後在其堂叔父——雷金納德.溫蓋特爵士(Sir Reginald Wingate,1861~1953)的幫助下進入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學習阿拉伯文。畢業後,1936年調至巴勒斯坦擔任情報工作。期間,同情且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溫蓋特,組織過一支由以當地猶太人為主的——「特種夜間小隊(夜間別動隊/Special Night Squads)」來打擊阿拉伯人的恐怖行動,他因此受到當地猶太人的歡迎,以色列建國之後的第一任總統哈伊姆.魏茲曼(Chaim Weizmann,1874~1952)甚至把他當成「兒子」一般的疼愛。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不過因為對付阿拉伯人的手段過於殘酷,對一般阿拉伯平民實施無差別攻擊,再加上過於熱衷猶太復國運動,更糟糕的是他疑似與當地少數反英的猶太派系(如1931年組成的Irgun,反英語反阿拉伯的猶太民族軍事陣線/組織)互動過密,因此在1941年夏被調回倫敦接受調查。當時已經陷入嚴重憂鬱症的溫蓋特曾企圖在旅館內割喉自殺來抗議,還好發現的早被送醫救回。

由於奧德.溫蓋特曾經在1941年初於北非組織過一支——「沙漠遠程滲透突擊縱隊(Long Rang Penetrating assau it Column in Desert)」,這支被稱為——「基甸部隊(Gideon Force,基甸來自舊約聖經)」對入侵伊索匹亞(埃塞俄比亞)的義大利軍造成很大的傷害,因此才會在1942年2月被調至緬甸負責組織一支新的長程突擊部隊——欽迪特部隊。

1944年3月24日奧德.溫蓋特與8名英美軍將領在完成敵後視察任務,返回基地的途中意外死於飛機失事,直到戰爭結束的1947年,這些人的遺骸才被人從墜機現場挖掘出來,這9名殉難者中,有5名美國人、4名英國人,由於他們的遺骸已經無法分辨,再加上當時也沒有基因檢測技術,因此只能依據戰時同盟國相關規定將9人,一起合葬於殉難者國籍較多的國家裏,因此他們全被迎葬於美國阿靈頓國家公墓之內(註20)。

20211203-立於美國阿靈頓國家墓園內的溫蓋特等9人紀念墓碑。(作者提供)
立於美國阿靈頓國家墓園內的溫蓋特等9人紀念墓碑。(作者提供)

*作者為文史工作者

附註:

(註1)參見(英)克里斯托弗.賽克斯:《為戰而生:非正規戰大師溫蓋特傳》(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p360。

(註2):在紀錄上,溫蓋特總共組織過5支不同番號的特別夜戰小隊,第1個小隊是在1938年6月開始運作。表面上,這些小隊的任務是保護伊拉克——海法的油管通過谷地,但他們真正的任務是啟動一場反暴動作戰,藉啟動盎格魯——猶太反恐行動打擊阿拉伯恐怖行動。初期他們是在谷地設置埋伏,打擊配有武裝的阿拉伯幫眾。不久他們開始突擊阿拉伯村莊,進行無差別攻擊使當地居民心生恐懼。

在近代史上,1920年3月,第1次阿拉伯——猶太衝突在北加利利爆發。加利利也譯加里肋亞,是以色列北部地區,天主教翻譯為加里肋亞。加利利以耶穌基督的故鄉而聞名於世。十二使徒的彼得、雅各和多默也都是當地人。

參見亞瑞.沙維特(葉品岑譯):《我的應許地:以色列的榮耀與悲劇》(八旗文化),108、p113。

(註3):總兵力約3個營多一點。

參見(英)克里斯托弗.賽克斯:《為戰而生:非正規戰大師溫蓋特傳》(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p267。

根據《舊約聖經》中的《士師記》記載,以色列人在摩西和約書亞之後,再也沒有出現強有力的領袖,因此以色列各部作為一個鬆散的聯盟,在危機就會特設一名士師作為領袖。它是一種即非選舉制也非世襲制的職位,擔任士師者被聖經描述為是被由耶和華選中來拯救以色列人的個人。而基甸(Gideon)則是在以色列的女先知底波拉以後的一位士師。曾率領300人打敗十幾萬米甸敵軍,使以色列人則享40年太平時光。

參見維基《中文百科》之士師

(註4):參見

(1)朱利安.湯普森(唐美蓉、甘玲玲譯):《遠征軍︰二戰緬甸正面戰場親歷者口述》(江蘇人民出版社),p69~70。

(2)克里斯托弗.賽克斯(楊虎譯):《為戰而生:非正規戰大師溫蓋特傳》(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p382~384。

(註5):參見(英)克里斯托弗.賽克斯:《為戰而生:非正規戰大師溫蓋特傳》(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p384。

(註6):參見

(1)(英)克里斯托弗.賽克斯:《為戰而生:非正規戰大師溫蓋特傳》(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p390~392。

(2)(英)弗蘭克.麥克林恩:《緬甸戰役:從災難走向勝利(1942~1945)》(上海三聯書店),p116。

(註7)(英)克里斯托弗.賽克斯:《為戰而生:非正規戰大師溫蓋特傳》(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p384~385、390。

(註8)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石獅子

(註9)參見鄒讜:《美國在中國的失敗(1941~195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p53~55。

(註10)參見克里斯托弗.賽克斯(楊虎譯):《為戰而生:非正規戰大師溫蓋特傳》(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p394~395。

(註11):參見朱利安.湯普森(唐美蓉、甘玲玲譯):《遠征軍︰二戰緬甸正面戰場親歷者口述》(江蘇人民出版社),p63。

(註12):參見朱利安.湯普森(唐美蓉、甘玲玲譯):《遠征軍︰二戰緬甸正面戰場親歷者口述》(江蘇人民出版社),p74。

(註13):參見朱利安.湯普森(唐美蓉、甘玲玲譯):《遠征軍︰二戰緬甸正面戰場親歷者口述》(江蘇人民出版社),p78。

(註14):參見兒島襄:《太平洋戰爭》(東方出版社),p251。

(註15):參見朱利安.湯普森(唐美蓉、甘玲玲譯):《遠征軍︰二戰緬甸正面戰場親歷者口述》(江蘇人民出版社),p152。

返回的2182人中,其中只有600人適合再次服役。

參見克里斯托弗.賽克斯(楊虎譯):《為戰而生:非正規戰大師溫蓋特傳》(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p445。

(註16):參見兒島襄:《太平洋戰爭》(東方出版社),p251。

(註17):參見兒島襄:《太平洋戰爭》(東方出版社),p340。

第2次組建的特種部隊,除原有的第77旅骨幹外,新加入的分別為——由華人、英國人、葡萄牙人組成的香港義勇軍(Hong Kong Volunteers)、第111廓爾喀旅、第70師(含第14旅、第23旅和第16印度步兵旅)、第3西非步兵旅,再加上司令部,總兵力(不含美軍的「麥瑞爾突擊隊(麥瑞爾的打劫者/Merrill`s Marauders)」)將近2萬3000人。

參見克里斯托弗.賽克斯(楊虎譯):《為戰而生:非正規戰大師溫蓋特傳》(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p502。

(註18):參見《(45)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叢書》之【伊洛瓦底會戰~緬甸防衛的失敗】(國防部軍務局譯印),p7~10。

(註19):參見冬初陽、胡燁:《浴血雨林~英帕爾戰役》(武漢大學出版社),p512。

(1)余天任在《有一類戰犯叫參謀》(台灣商務印書館)中記載(p306),英帕爾戰役中,參戰的第15軍一共8萬6500人,損失率在80%左右。除陣亡大約2萬人以外,全部都是餓死或飢餓引致傷病而死。

(2)日軍戰後出版之《對華作戰紀要》之伊洛瓦底會戰書中對於參加英帕爾(伊姆法爾)戰役——參戰與損失的人數有2個紀錄:

1、日軍自稱參戰日軍約9萬人,死亡(含失蹤)官兵的比例約40~50%,也就是至少有3萬6000~4萬5000人死亡(含失蹤)。

2、日軍引用史林姆將軍估算之日軍之損耗估計——參戰11萬5000人(含第15師團、第31師團、第32師團、軍直屬部隊),耗損約6萬5000人。

參見《(45)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叢書》之【伊洛瓦底會戰~緬甸防衛的失敗】(國防部軍務局譯印),p252~259。

(註20):參見(英)克里斯托弗․賽克斯:《為戰而生:非正規戰大師溫蓋特傳》(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p564。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