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2022年9月間)有市長競選人自豪是「斐陶斐會員」,引起網民熱議。「斐陶斐」是啥名堂?鮮有人知,也可能少有人在乎;有人甚至猜想或是某種祕密結社。但其中可以瞥見學界因循苟且的一斑,有需要一探究竟。
話說1921年5月25日,北洋大學(天津)的美籍教授愛樂斯(J. H. Ehlers)致函國內各大學,發起成立一全國性的組織,共勉敦品勵學。初訂名「斐陶斐」,三字乃採自希臘字母 (Phi), (Tau), (Phi)之音譯,來自三個拉丁字Philosophia,Technologia與Physiologia的縮寫。當時擬定「各校於每屆畢業生中,得遴選百分之五為本會會員。」
查以三個希臘字母為社團取名,乃屬美國大學學生社團(fraternities或sororities)沿襲已久的傳統,開始於1776年。當年威廉瑪麗學院(The College of William & Mary,美國設立的第二所大學)成立The Phi Beta Kappa Society(ΦΒΚ),專選拔優秀的大學部文理科應屆畢業生(約百分之十)參加,乃是一「優等生學會」(honor society)。ΦΒΚ是希臘文Philosophia Biou Kybernētēs的縮寫,寓意「愛智是人生的導引。」後來此一活動發展為全國性社團,約有百分之十的大學設有該學會的分會(chapters)。
1921年響應愛樂斯成立分會的有北洋大學(天津)、交通大學(上海)、聖約翰大學(上海)、燕京大學(北京)、金陵大學(南京)、唐山交通大學(唐山)等六所。1922年5月4日在上海青年會舉行第一次全國大會,到會代表十四人,翌年華西協和大學、東吳大學(蘇州)成立分會,後來又有嶺南大學(廣州)、南開大學(天津)加入。在大陸時期,共計曾有過十個分會。
「中國斐陶斐勵學會」(The Phi Tau Phi Scholastic Honor Society of China)的會章規定:「本會以獎進學業鼓勵研究,結合智能分子共謀學術之推展,與促進高等教育及研究機關之聯絡為宗旨。」選拔對象有四:「甲、行將畢業的大學生品學優異者;乙、大學畢業後有特殊貢獻者;丙、在美國或其他國家已被選為類似學會會員者;丁、學術造詣精深或著作宏富者。」1936年後,因對日抗戰關係,總會與各分會的運作於焉中斷。
到1964年3月,原交通大學分會的創立會員凌鴻勛受旅美之北洋大學會員李書田之委託,在臺恢復總會,更名為「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The Phi Tau Phi Scholastic Honor Societ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會章之宗旨改為:「本會以選拔賢能,獎勵學術研究,崇德敬業,共相勸勉,俾有助於社會之進步為宗旨。」選拔方式除前述四類外,增加研究所(後改為碩、博士班)的優秀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