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商品貨物不夠拿來打,中國是很可能拿美國有優勢與順差的服務業來開刀,儘量湊足「等質等量」。
另外一種方式是把中國企業在美國的投資終止─至少先不增加新項目,原有已定案項目要撤銷與否再計。美國雖然對中國企業到美國併購、買技術的作法,已採取各種方式阻擋,但對直接投資,則因為可增加就業且落地美國、較無技術外流問題,因此基本是歡迎─特別是地方政府,都希望吸引投資設廠作為政績。如果以選區觀點看,依照中方的計算,美國535個選區中的425個都已有中國投資。
事實上中國已經如此作了。根據路透的報導,6月底原本有一個中國能源投資公司CEO率領的訪問團,要到西維吉尼亞州討論在當地投資837億美元的計劃,投資內容包括頁岩氣、電力和石油化工項目。但是在出發前臨時被取消,理由就是「在貿易爭端升溫之際,中國代表來這裡不合適」而這項計劃,原本被認為能夠幫助這個經濟疲弱州的天然氣和石油化工產業,同時創造很多就業崗位。
在華美國企業的風險,7成不支持貿易戰
除了涉及進出口的商品與服務業外,另外一個「標靶」是在中國的美國企業。
美國企業的利益跟那些「鐵鏽區」工人的利益,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本帳;雖然老美企業家對中國的各種限制迭有怨言,但實質還是獲利者,例如從2001年中國加入WTO起算,美國企業的利潤率比50年趨勢高出22%,這代表的是他們是獲利者,中國並未「吃掉」他們的利潤。
再根據大摩與彭博的數據,中國市場在美國企業的海外銷售比重中,貢獻了15%,雖然這個數字比中國占全球(美國除外)的GDP比例低,但顯然不是一個小數字;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總市占率為6%(包括出口與在中國生產銷售),這幾乎是中國公司在美國總市占率的2倍。
因此,當沒有足夠的商品可用來報復時,矛頭對準美國公司在中國的市場,是「合理而必要」的選擇。而美國企業確實很害怕也很不願走到這步,上周上海美國商會公布一份對美商的調查就顯示,69%的美商反對川普關稅貿易戰,支持者只有8.5%,就是一個明證。
中國「組合拳」內涵外界高度關切
甚至在官方出手前,民間就可能「自發性」的抵制、減少購買美國貨,而且這種情況可能已經發生。福特汽車7月6日公布的業績中,在中國的銷售量在6月就衰退38%,總計上半年衰退了25%。這份業績還是在貿易戰生效前;中國為了緩和貿易戰,把進口汽車關稅由25%降到15%,但7月6日之後又調高到40%,以作為「對等報復」的項目。在貿易戰結束前,美國汽車大概在中國市場是會兵敗如山倒。
不過,就如川普祭出的貿易戰,也同時會傷害到美國產業與經濟一樣,中國每個報復行動也同時會傷害自己─例如整美商到讓美商撤資,中國經濟傷害更大。中國最後出手必然是一套「組合拳」,但其內容與力道如何拿捏,外界就難預測。不過,一旦貿易戰無法短期落幕,就可能變成長期對抗,而其對全球經濟的衝擊與影響也將持續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