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政治學教授Steven Smith(他是國內多位知名教授的博士論文指導先生),曾在耶魯大學公開課程《政治哲學導論》的最後一講告訴我們,政治不能被化約為道德,也不能被視為是權力赤裸裸的展現。政治是當社會成員(或社會團體)面臨利益衝突時的妥協活動。正是有這樣的性質,政治活動才是人類社會中必然要有的。言下之意,Smith告訴我們的是:政治活動並不骯髒,政治人物也不是一般人。Smith公開課程最後一講的名稱,就是〈替政治辯護〉(In Defense of Politics)。
無獨有偶的,當下在英國知識界甚為活躍的退休大法官Jonathan Sumption(被譽為英國知識界最聰明的人;歷史學家,也曾是英國收入最豐的大律師),在他BBC 2019年Reith Lecture 中的第二講,也傳遞了類似的訊息。在那名之為〈對政治的讚許〉(In Praise of Politics)的講演中,他認為,英國國會中的政治人物,比大法官和一般人更有資格及能力,來決定社會當中利益衝突的重大問題(如安樂死、英國脫歐),一般人眼中唯利是圖的政治人物,反而因為他們妥協及折衝的能力,才能力保民主政治的正常運作。
由兩位傑出人士對政治活動基本性質的主張來看,我們對政治人物的低估可能是錯的,我們對學者的高估也可能是錯的。
學者並不理所當然的具有政治人物的本事,他們的從政不必然的會改善政治。學而優者,就應該繼續學下去,然後把學問成果貢獻給社會。學而優者最好能夠成為公共知識人(public intellectual),提供各種的看法給社會大眾及政治人物,讓他們在面對重大議題時,有更好的視野及完整的知識,以便能夠做出較好的抉擇。而優秀或有餘力的政治人物呢?為了自己本身的工作,也需要努力的充實知識和常識,但不見得要去取得一個高等學位,因為他們根本就不需要有學術研究的能力,他們去求取學位反而把學界政治化了,仕而優者應該再仕!
我們也可以考慮把大學借調的制度廢除掉。想從政的學者,就專心去從政吧!免得在歸建之後,把政界的習慣帶回學界,讓學界變成一個逐利與妥協的地方。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