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者或消費者觀點,帶來迴異的結論
至於葉倫(與美方)對中國過剩產能、廉價商品出口的擔心,明顯就是從國內的生產者、產業界立場出發,因為這些業者無法與中國業者競爭,如無政府保護,短期是生意下滑、利潤減少,長期則可能公司倒閉、甚至整個產業幾近被「殲滅」,政府當然應該阻擋中國產品進口、保護本國產業生存。
但從消費者角度看則完全不一樣:民眾可以從進口產品中獲益,或是價格更便宜、或是品質更好創新更多、或是綜合的「CP值」更高。如果政府藉高關稅或貿易障礙保護國內業者,代表的就是民眾要花更多錢、或是花一樣的錢買到品質較差的產品,無論如何,就是會有「消費者損失」。這個道理放在國家看也一樣:有此產業的國家(如歐美)視為傾銷會受害,純購買消費國家(如非洲的南方國家)視為可獲益的福音。
而後者(從消費者角度出發)正是數十年來,老美推銷並「教育」全球的自由貿易與經濟的理論與實務,時移境遷,現在針對中國隱然在「新三樣」有領先之勢時,就祭出「美國已做好準備保護其新興產業」,這是連一點修飾都不作、幾近毫不遮掩的保護主義了;當年老美可是想方設法、對那些要保護本國新興產業的國家施壓,要其降關稅或撤掉貿易障礙。
美國赤裸裸的保護主義
美國打科技戰、壓制中國半導體時,還用了一塊名為國家安全的遮羞布擋了一擋,現在連裝一下都免了。看來許多人都要「重修」老美新推出的經濟與貿易「新課綱」,否則就「跟不上時代」了。
葉倫點名中國「新三樣」產能過剩出口並威脅準備出手,讓人想到40年前的美日半導體大戰。上世紀80年代時,美日間貿易糾紛主軸在半導體與汽車,日本當時已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製造與出口國,技不如人的美國硬逼著日本對出口到美國的半導體「自動設限」,但美國的半導體製造也未因此而「振衰起蔽」。
這回,能例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