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如何超越傳統的統獨之爭,又如何解決兩岸問題,一向有很多的提議與可能性,但卻常忽略了一個有極大潛力的路子:中立台灣。呂秀蓮曾花大功夫來推動和平中立運動與公投,但走了一半就停止,西方研究中立的學者也曾嘗試以中立視角來思考兩岸與台灣的未來,但問題也很多。本文一方面基於過去中立研究的基礎,另方面則要擺脫過去親美自由派的中立國觀點,企圖從一個反戰與國際左翼的立場,提出一個左翼的中立台灣觀點。中立研究學者近年來提出一個重要的歷史與國際法的概念區分:有主權的中立VS. 沒有主權而只有地域的中立(territorial neutrality)。本文即利用這個區分,並加以改裝來放進一個左翼的兩岸框架中,來思考兩岸及美國可能如何回應兩種中立台灣方案(一個是有主權的中立台灣、一個是只有地域中立的台灣)。
在這思考的過程中,本文也廣泛地使用對歐洲中立國從二戰到後冷戰時代的豐富研究,還有對東南亞國家在後冷戰時代如何開拓中立路線之當代研究,以及對美國近年來的國際帝國霸權、以及它如何在東亞圍堵中國的國際左翼研究,並以這三類的研究來支持與認證一個左翼中立台灣的可行性。最後,就對各種立場的區辨而言,本文對台灣的左獨、國民黨的九二共識、還有大中國邦聯制等思想都做出區隔與評論。並建議九二共識、乃至大中國聯邦方案都還需要更往前發展,並與左翼的中立台灣觀點作對話與互相連繫,以便能夠在未來兩岸協商過程中形成一個有力的方案。
從2021蔡英文說的兩國互不隸屬、賴清德今年520以來就不斷複述的兩國論,到上述論點的對立面:92共識、一個中國下的一些兩岸構想,如某種邦聯制、甚至一國兩制,這是我們當前在思考兩岸關係下的一個主流框架。但我一直覺得這個框架太狹窄,遺漏了一些其他很好的可能性。本文就是企圖來討論這個其他可能性,並嘗試修改目前的主流框架。我先從幾個抽象的概念作為引子。在幾個彼此競爭的大國、強國旁邊的小國,政治與外交之道要如何自處?一位政治學者曾說,大致有「扈從」(即不挑戰強鄰、尊重甚至擁護大國的核心利益、並強調與之必要的和睦關係)、「避險」、「抗衡」、乃至「中立」等幾種模式的選擇。今天我們在台灣,常聽到的政治外交政策是扈從美國,抗衡中國(所謂的抗中保台)、或者是避險中國(是扈從與抗衡之間的混合策略),但卻很少聽到中立的模式,好像它與我們台灣統獨或維持現狀的各種爭議,距離很遠。但筆者以為,這正是台灣目前兩岸三邊(包含美國)的國際情勢、乃至問卷調查架構的一個盲點、一個錯誤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