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安觀點:蔣介石「軸線」─在大國夾縫中堅持「自由獨立」

2024-08-21 06:40

? 人氣

無論早晚期,蔣介石的一生都充滿傳矛盾、爭議、矛盾。他給不少台灣人帶來,深刻難以釋懷的傷痛印記。但75年前,多種偶然同發或由天而定,讓他與台灣當代歷程、台灣人的命運,糾結交織在一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寫「劇本」的蔣介石

1948年底,大陸國共內戰,國民黨政權兵敗如山倒。糾責之聲四起,黨內派系鬥爭緊張,蔣介石於1949年1月21日,自動下野「負責」,由李宗仁代理總統。

就像之前大小不一,上演過多次的權力妥協一樣,蔣的「負責退讓」,是為了再一次的掌權崛起。而實際上,從1926年7月9日,廣洲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由蔣介石擔任總司令,起兵廣東北伐開始,他就是國民黨最有軍事實權的頭號人物。

雖然黨權時有旁落,但靠「槍桿子」,蔣介石總是把國民黨操弄在股掌之間。代總統李宗仁,只是一個權力道具。李宣佈「政府遷設臺北」,不過是按照蔣介石,早已計劃好,內戰結局最壞情況下的「劇本」,演出而已。

而這個「劇本」,一年前就開始在寫了。

蔣介石早在1948年秋,就有了國民政府撤台的方案,到了年底已經展開具體的行動。12月,蔣指派自己心腹愛將,正在台灣養病的陳誠,就地接任台灣省主席。

陳誠,1922年,河北保定軍官學校砲科畢業。參加廣東粵軍,擔任孫中山大元帥府警衛。1924年5月,陳隨孫出征與桂系軍閥作戰。身負重傷表現英勇,受到重視。

他成為新開辦黃埔軍校,教育副官、炮兵科教官。1926年元月,黃埔軍校成立炮兵營,蔣任命陳為第一連連長。陳誠跟隨蔣介石20多年,參加東征、北伐,戰功顯赫,又是蔣的浙江同鄉,深受信任。

1949年1月5日,陳誠就任台灣省主席,負責看管蔣的最後「逃生門」。1月11日,蔣介石去電陳誠,指示有關治台方針。重用台籍人士參加政府,培植台灣有為青年。收攬人心,安定地方。

同年年初,國軍海、空軍總部分別按照蔣的命令,陸續遷至台灣。僅國防部、陸軍總部,仍繼續留在大陸。

蔣介石1949年12月10日,從大陸撤退飛抵台北,隔年3月1日復職中華民國總統。陳誠1950-1965年,歷任民國在台灣蔣政府時期,行政院長、副總統兼行政院長、國民黨副總裁等職。一直有著二號接班人的重要地位,

蔣擔任民國1948、1954,第1、2任總統。1960以戰時戡亂為由,打破憲法只得2任規定。使陳誠無法接班,2人才心生嫌隙開始疏離。

在指派陳誠接任台灣省主席同時,1948年12月19日,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決議,任命蔣經國為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這2項黨政配套,都交給最親信的人事安排,擺明台灣是第一,也是唯一民國退路之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

韋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