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安觀點:蔣介石「軸線」─在大國夾縫中堅持「自由獨立」

2024-08-21 06:40

? 人氣

「中山艦事件」後,蔣介石向蘇聯顧問團總顧問鮑羅廷,提出自己不滿的顧問團成員名單,請其撤走。季山嘉和上百名顧問團成員,因此被撤回蘇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說黃埔軍校時期,與蘇聯顧問團的對立和衝突,是由於維護個人權力因素,那麼之後發生的事情,證明為了國家人民的「自由獨立」,蔣可以不計代價,與強國不妥協地對抗。他能夠忍耐,但絕不犧牲底線。

清晰的「軸線」

一個政治人物的人格特質、思維理念,從獨立的事件和情節中,很難做出準確判斷。同一事件,表面的事實一樣,但會有多種解讀,或對幕後陰謀論的諸多揣測。

不過把蔣介石不同時期,所經歷發生的重大事件,由「點」連成「一線」時,就會發現,由其人格、信仰、思想,所構成的「軸線」,決定著他的命運、行為和結局。

蔣介石的「軸線」是什麼呢?在「北伐」、「清共」、「抗戰」中,更加清晰地顯露出來。

1926年初,廣州革命政府內國共2黨,和蘇聯在華的軍事顧問團,一致認為時機到了,支持北伐統一中國。但是遠在莫斯科的蘇聯「老大哥」斯大林,卻堅決反對。4到5月間,莫斯科多次發來電報指示,「廣州不應提出佔領新地區的目標」,「譴責在目前狀況下北伐或準備北伐」。

因為,蘇聯的大國思維,與當時僅是小小中國地方割據政府的,廣州國民政府的理想和願望完全不同。「老大哥」首先考慮蘇聯的利益,考慮的是世界局勢,和正在推行「喘息政策」。

1925年12月,英、法、德、意、比等國簽訂了《洛迦諾公約》,形成反蘇集團。與此同時,在東方出現了英日結盟,聯合反蘇的趨勢。「喘息政策」意圖打破東西方反蘇同盟,在東方緩和對日關係,離間英日;在西方拉攏法國,孤立英國。

原本支持北伐的中共,在蘇聯的影響下轉變為公開反對北伐。蘇聯在中國顧問團,也奉命極力勸阻,希望蔣放棄北伐。但是蔣介石堅持實現「總理遺願」,革命到底、統一中國。

1926年7月9日,蔣介石就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在廣州誓師北伐。宣示北伐之目的,是打倒軍閥和帝國主義,尋求中國之統一和獨立自主。

蔣介石又一次,冒犯抗命於「老大哥」,並產生「尾巴搖狗」現象, 蘇聯顧問團最後,也不得不加入協助蔣北伐的行列。而短短不到2年,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攻克北京。國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中國統一。

蔣介石和國民政府要的「北伐」,蘇聯反對不支持,卻硬塞給他們不要的東西。1923年1月,孫中山與蘇聯代表越飛在上海會談後,發表聯合宣言《孫越宣言》,言明「共產制度不適用中國,蘇聯拋棄對中國的不平等條約與特權……」,中國國民黨開始「聯俄容共」。

喜歡這篇文章嗎?

韋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